
酸漿的别名。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五·酸漿》﹝集解﹞引 掌禹錫 曰:“苦耽生故墟垣塹間,高二三尺,子作角,如撮口袋,中有子如珠,熟則赤色。 關中 人謂之洛神珠,一名王母珠,一名皮弁草。”
“皮弁草”是植物酸漿的别名,其釋義和相關信息如下:
“皮弁草”一詞源自古代對植物酸漿(學名:Physalis alkekengi)的别稱,因果實外層的宿萼形似古代皮弁(皮革制的帽子)而得名。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五·酸漿》引掌禹錫描述:“苦耽生故墟垣塹間……關中謂之洛神珠,一名王母珠,一名皮弁草。”
“皮弁草”是酸漿的古稱,命名結合了形态特征與文化意象,兼具藥用、觀賞價值。如需進一步了解其植物分類或藥用功效,可查閱《本草綱目》或植物學資料。
“皮弁草”是一個詞彙,表示一種植物的名稱。
“皮弁草”的拆分部首分别是“白”、“弓”、“艹”。其中,“白”表示“白色”,“弓”表示“彎曲”,“艹”表示“草”。在漢字中,“皮弁草”的總共有13畫。
“皮弁草”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本草綱目》一書,它是明代著名草藥學家李時中所著的一本草藥學著作。在《本草綱目》中,提到了這種植物的名稱。
在繁體字中,“皮弁草”可以寫作“皮弁草”。
根據考古學的研究,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不同。對于“皮弁草”,在古代寫法中,字形可能有所變化。
1. 這片公園裡有許多美麗的皮弁草。
2. 皮弁草的葉子呈現出淡綠色的顔色。
植物學名稱中常與“皮弁草”搭配的詞彙有:草原、野花、花卉等。
和“皮弁草”意思相近的詞彙有:百合、蒲公英、繁縷。
與“皮弁草”意思相反的詞彙有:樹木、水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