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稱“ 苦蕒 ”。越年生菊科植物。春夏間開花。莖空,葉呈鋸形,有白汁。莖葉嫩時均可食,略帶苦味,故名。《禮記·月令》:“﹝孟夏之月﹞王瓜生,苦菜秀。”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菜二·苦菜》:“苦菜,即苦蕒也。家栽者呼為苦苣,實一物也。”《解放日報》1945.6.10:“苦菜,這是一種宿根的野草,有白色奶汁,據說是最養人的一種野菜。”
關于“苦菜”的詞義解釋,綜合多來源信息整理如下:
苦菜是菊科苦苣菜屬或苦荬菜屬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學名Sonchus oleraceus,因莖葉帶有苦味得名。其莖中空,葉呈鋸齒形,春夏開花,嫩莖葉可食用,民間俗稱天香菜、蛇蟲苗、敗醬草等。
嫩葉可涼拌、炒食或做餡,需焯水去苦味。富含膳食纖維和植物化學素,有助于改善代謝綜合征,兼具保肝利膽作用。
成語“苦菜”比喻吃苦耐勞的精神,源自其耐貧瘠、生命力強的特性,常見于田間、荒地。
廣泛分布于全國(除甯夏、青海等地),俄羅斯遠東及日韓亦有生長。植株高20-100厘米,根生葉呈心形,頭狀花序排列成傘房狀。
如需更完整的植物學圖譜或藥方配伍信息,可參考、6、8的權威來源。
《苦菜》是指一種常見的野生植物,也被稱為野苦菜。它是蓼科植物,具有較高的草本,葉片呈橢圓形,葉緣有銳齒。因其味道苦澀而得名。苦菜可食用,并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
《苦菜》的部首是艸(草),拆分後的筆畫是11畫。
《苦菜》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文獻中,苦菜經常被提及,并被用于描述苦澀和食物的味道。
《苦菜》的繁體字為「苦菜」。
在古代,對于《苦菜》的漢字寫法有所不同。有些古代文獻中使用的寫法為「苦蔌」或「苦蔡」。這些不同的寫法主要是由于時代和地域的變化而産生的。
1. 這道菜加了苦菜,增添了一絲清香。
2. 他喜歡吃苦菜,因為苦味刺激他的味蕾。
組詞示例:苦菜心、苦菜葉、野苦菜、風味苦菜。
近義詞:苦蓼、苦葉、苦草。
反義詞:甜菜、美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