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evil spirit]∶害人的鬼和怪物
妖為鬼蜮必成災
為鬼為蜮,則不可得。——《詩·小雅·何人斯》
鬼蜮實難測,魑魅乃不若。——黃遵憲《逐客篇》
(2) [treacherous person]∶比喻陰險的人。因鬼與蜮都是暗中害人之物(蜮:傳說中在水裡暗中害人的怪物)
鬼蜮欲出籠,九天有霹霧。——《*********詩八首》
身受鬼蜮陷害,鬥争不屈不撓。——《周總理辦公室的燈光》
《詩·小雅·何人斯》:“為鬼為蜮,則不可得。”鬼和蜮都是暗中害人的精怪。後以“鬼蜮”喻用心險惡、暗中傷人的小人。 宋 蘇轼 《孔北海贊》序:“而 曹操 陰賊險狠,特鬼蜮之雄者耳。”《明史·馮琦傳》:“運機如鬼蜮,取財盡錙銖。” 清 周亮工 《書影》卷十:“大約 戰國 之時,君多木偶,客多鬼蜮。” ********* 《抗戰以來》五六:“使我們深切感到公道自在人心,人生尚非盡屬鬼蜮。”
“鬼蜮”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字面含義
指兩種傳說中的害人生物:
比喻義
代指陰險狡詐、暗中害人者,如“鬼蜮伎倆”形容卑劣手段。
通過以上解析可見,“鬼蜮”兼具神話色彩與社會隱喻,常用于批判隱蔽的惡行或險惡之人。
《鬼蜮》是一個中文詞彙,用來形容人或事物的調皮、惡作劇或不安定的性格和行為。通常用來形容伶俐聰明,但又有點刁鑽陰險的人或事物。
“鬼蜮”的部首是⻖(山)和蟲(蟲),分别位于左邊和右邊。它的總筆畫數為14劃。
“鬼蜮”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神話傳說中,形容那些喜歡捉弄人類的神秘生物。後來,人們将這個詞用來形容生活中有些人或現象的行為特點。
“鬼蜮”的繁體字為鬼蜮。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鬼蜮”可以寫作“鬼兒”或“鬼獻”。這兩種寫法都能夠表示這個詞的基本含義。
1. 他是個鬼蜮的小孩,經常給大家帶來歡樂,但有時也會調皮搗蛋。
2. 她的眼神透露出一種鬼蜮的靈動,讓人捉摸不透。
鬼蜮可以與其他詞組成新的詞彙,如鬼蜮伎、鬼蜮亂舞等。
與鬼蜮意思相近的詞語有鬼魅、惡作劇、捉弄等。
與鬼蜮意思相反的詞語可以是正直、穩重、規矩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