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假使。《列子·仲尼》:“設令發於餘竅,子亦将承之?” 唐 狄仁傑 《谏造大像疏》:“設令雇作皆以利趍,既失田時,自然棄本。” 清 方文 《曹南懷古》詩之六:“ 戚姬 小家女,歌舞昭令儀。既承天子寵,復産 如意 兒。設令早之國, 呂氏 忌稍衰。”
(2).即使。《漢書·翟方進傳》:“﹝吾﹞欲舉兵西誅不當攝者,選宗室子孫輔而立之。設令時命不成,死國埋名,猶可以不慙於先帝。” 唐 李複言 《續玄怪錄·蘇州客》:“蓬行而望十萬,乃無翼而思飛者也。設令必得,亦廢數月。”《舊唐書·褚遂良傳》:“ 遂良 曰:‘守道不如守官,臣職當載筆,君舉必記。’黃門侍郎 劉洎 曰:‘設令 遂良 不記,天下亦記之矣。’”
(3).施行號令。 北齊 劉晝 《新論·法術》:“懸教設令以示人者,法也。”
"設令"是古漢語中具有假設意義的連詞,其核心語義與現代漢語的"假使""倘若"相近,在句法結構中主要承擔假設條件引導功能。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該詞由動詞性語素"設"(假設)與"令"(使令)複合構成,形成表示虛拟條件的語法标記。從語義層次分析,《王力古漢語字典》指出其包含兩層遞進關系:既強調條件的非現實性,又隱含該條件下可能引發的後續結果。
在語用層面,該詞多見于唐宋以前的政論性文本與法律文書。如《漢書·翟方進傳》載"設令時命不成,死國埋名,猶可以不慚于先帝",此處"設令"用于推導極端情境下的政治後果,體現其論證邏輯的嚴密性。《唐律疏議》中"設令避罪,待得秋分"的表述,則展現其在法律條文中的條件限定作用。
詞義演變方面,《古漢語虛詞通釋》梳理其發展軌迹:先秦時期主要作動詞詞組表"設立命令",漢代完成虛化轉型,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已成為成熟的假設連詞。這一語法化過程與漢語複音化趨勢同步,反映了上古漢語向中古漢語過渡的典型特征。
參考來源:
“設令”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漢語詞彙,其解釋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以下是綜合各來源的詳細分析:
基本含義
施行號令
作動詞時,指發布命令或制定規則。如北齊劉晝《新論·法術》中“懸教設令以示人者,法也”,強調通過法令來規範行為。
使用場景與演變
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需注意在不同古籍中的具體語境差異,例如《列子·仲尼》中的“設令發於餘竅”屬于假設用法,而《續玄怪錄·蘇州客》中“設令必得”則含讓步意味。
提示:若需進一步查閱古籍原文或現代研究,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新論·法術》等文獻。
挨查八虎報廢悲唶藨蓘彼衆我寡菜蔬草芥場圃持倉量大旱雲霓代田亶叙地闆蠟頂門子二師改析鲠論詭貿顧累滾土寒欠鶴籌鴻篇钜制黃封酒蕙的風薦仍徼亂燋然焦心勞思集團購買力坎止流行狂闇廉樂列光龍舞淪斁馬耳風苗細農桑鷗心曝衣麒麟殿秦不收魏不管清殄青玉虬全直癯顔熱熟顔回哨厮盛行甚或至于石研關是則識職酸辛鐵面禦史畏景無憂樹謝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