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 詞以長調為慢詞,短調為小令。小令字數少,但要求韻味深長。 清 江順诒 《詞學集成》卷六:“ 張玉田 雲:‘詞之難於小令,如詩之難於絶句。蓋十數句均要無閒字句。要有閒意趣,末又要有餘不盡之意。’案:此所謂節短韻長也。”
“節短韻長”是宋詞創作中的術語,特指小令這類短調詞的特點。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該詞出自清代江順诒《詞學集成》,指宋詞中“小令”的創作特點——篇幅短小但意境深遠。宋詞分為長調(慢詞)和短調(小令),小令通常在58字以内,雖字數有限,卻需通過精煉語言營造餘韻悠長的藝術效果。
創作要求
張玉田在《詞源》中強調,小令創作如詩之絕句,需滿足三個條件:
藝術對比
與長調慢詞鋪陳叙事不同,小令更接近詩歌的凝練表達。例如李清照《如夢令》僅33字,卻通過“綠肥紅瘦”等意象傳遞出時光流逝的怅惘,正是“節短韻長”的典型體現。
現代應用
這一概念延伸至現代文學創作,指代微型文學體裁(如微小說、俳句)的核心創作原則——用極簡形式承載豐富内涵。
如需查看具體詞例或曆史文獻原文,可參考漢典網、查字典等來源提供的擴展内容。
節短韻長是一個成語,意思是為了詩詞的節奏時而縮短字數,時而延長字數。
這個成語可以拆分成三個部分,其中“節”是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刀切手部,右邊是灬(又稱為“火”);“短”由矢部和短又組成,矢部在左邊,短又在右邊;“韻”由音部和彥組成,其中音部在左下,彥在右邊;“長”由長部(也可以看做門部和爿,門部在左邊,爿在右邊)和長字旁組成,長部位于上面,長字旁位于下面。
“節短韻長”這個成語源自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登鹳雀樓》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在這首詩中,王之渙運用了節短韻長的寫法,以增強詩歌的節奏和韻律感。
在繁體字中,節短韻長可以寫作“節短韻長"。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節短韻長的寫作方式并沒有本質的區别。在古代的字體中,可能存在一些細節上的變化,但整體的組合結構和意思并沒有改變。
例句:他的詩歌充滿了節短韻長的風格,給人一種流暢的感覺。
組詞:追根究底、聲調變化
近義詞:音律多樣
反義詞:無章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