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極細微的事物。《南史·沉攸之傳》:“唯 攸之 、 張興世 約勒所部,不犯毫芥,諸将以此多之。” 唐 駱賓王 《上兖州啟》:“求小善於毫芥,顧正禮於二龍。”亦指事物的細微之處。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物色》:“故巧言切狀,如印之印泥,不加雕削,而曲寫毫芥。”
毫芥(háo jiè)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意蘊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極其微小的東西,常以比喻形式強調事物的細微或無關緊要。以下從詞源、釋義、用法等角度詳細解析:
本義溯源
“毫”本指鳥獸絨毛(《說文解字》:“毫,長銳毛也”),後引申為計量單位(《孫子算經》:“十毫為一厘”);“芥”原指小草(《說文》:“芥,菜也”),因種子微小,引申為細微之物(如“草芥”)。二者結合後,“毫芥”通過并列構詞強化“微小”的概念,常見于古籍表述纖微之事。
詞典釋義
據《漢語大詞典》釋例,毫芥意為:
比喻極細微的事物或嫌隙。
例如:
- 《後漢書·馬援傳》:“謀如湧泉,埽如毫芥。”(形容謀略如泉湧,清除障礙如拂去微塵)
- 宋代王安石《辭免使相判江甯府表》:“毫芥之微,敢勞宸聽。”(謙稱小事不足煩擾君主)
語法功能
作名詞性短語,多充當賓語或定語,常見于否定句式或謙敬語境:
語體色彩
屬書面雅語,現代漢語多見于文史著作、成語(如“纖毫芥蒂”),口語罕用。
哲學關聯
道家思想中,“毫芥”呼應“齊物”觀(《莊子·秋水》:“知天地之為稊米也,知毫末之為丘山也”),體現萬物相對性。
禮俗應用
傳統書儀常用“毫芥”自謙,如清代尺牍:“愧無寸功,敢效毫芥之勞。”(謙稱貢獻微薄)。
(注:部分古籍原文可在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官網查閱,鍊接因平台限制從略)
“毫芥”是一個漢語成語,由“毫”和“芥”兩個詞組合而成,主要用于形容事物極其微小或微不足道。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使用場景與引申義
曆史出處與例證
近義詞與對比
該詞通過具象的最小單位疊加,抽象化表達“微不足道”的概念,兼具文學性和批判性,需結合語境理解其褒貶傾向。
百分比抱默避毀就譽不步人腳不仁長案長洲沖炎楚陽台大茴香大楷當朝蹈厲奮發導譽弟道定器鬥競二嚴逢場作樂腐精噶嗒高級工程師革職留任公款過頭拄杖鎬池君華中穢溷昏僝忽速挾奸堅成驕空濟公金桃匡坐龍化蘿薜命日模棱手囊琴怯劣氣幹驅傩人琴兩亡軟飯三耳沈想食玉炊桂世宗四伯死不回頭四腳蛇索望貪懦貼近童卷透空翫翫下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