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勸懲的意思、勸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勸懲的解釋

獎懲。《左傳·成公十四年》:“懲惡而勸善,非聖人,誰能修之?”後言勸懲本此。 宋 曾鞏 《宜黃縣縣學記》:“師友以解其惑,勸懲以勉其進。”《清史稿·食貨志一》:“初定勸懲之例,限年之法甚嚴。”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勸懲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教化意義的複合詞,由“勸”與“懲”兩個相反相成的語素構成,其核心含義為通過獎勵引導向善,通過懲戒制止惡行,體現了傳統道德治理中的平衡思想。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詞義分解

  1. 勸(勸)

    • 本義:勉勵、倡導。《說文解字》釋為“勉也”,強調以正向激勵促使人遵從善道。
    • 延伸:在“勸懲”中側重“勸善”,即通過表彰、獎賞等方式鼓勵良善行為。

      來源參考: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未提供線上鍊接)

  2. 懲(懲)

    • 本義:戒止、警戒。《說文解字》注“懲”為“乿也”,引申為通過責罰使人知過改正。
    • 延伸:在“勸懲”中側重“懲惡”,即對過錯施以懲戒以儆效尤。

      來源參考:同上《說文解字》

二、整體釋義

勸懲指通過獎善與罰惡的雙重手段,實現道德教化和行為規範的目的。這一概念常見于古代典章制度與教育思想中,如《周禮·天官·大宰》提到“以八柄诏王馭群臣……六曰奪,七曰廢,八曰誅”即隱含勸懲之道。

來源參考:《周禮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整理本(未提供線上鍊接)

三、權威詞典定義

四、典籍用例佐證

《左傳·成公十四年》載:“懲惡而勸善,非聖人誰能修之?” 直接闡明“勸懲”的社會治理功能,強調其需依托權威力量推行。

來源參考: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2009年(部分公開資源

五、現代語義弱化

當代使用中,“勸懲”一詞的書面色彩濃厚,多出現于政策文獻或曆史研究,日常口語常拆解為“獎勵與懲罰”。但其“賞罰分明”的内核仍廣泛適用于教育、管理等領域。


注:古籍原典鍊接因版權限制無法直接提供全文,建議通過權威出版社(如中華書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正版渠道獲取;現代詞典釋義可參考官方線上平台或訂閱服務。

網絡擴展解釋

“勸懲”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析:

一、基本定義

“勸懲”指勸告與懲罰的結合,即通過獎勵善行和懲戒惡行來達到教育、引導的目的。該詞由“勸”(勸告、勉勵)和“懲”(處罰、警戒)兩個動詞構成,屬于動賓結構。

二、曆史淵源

  1. 經典出處
    最早見于《左傳·成公十四年》:“懲惡而勸善,非聖人,誰能修之?”,強調通過懲戒惡行來勸導向善。
  2. 後世沿用
    宋代曾鞏在《宜黃縣縣學記》中提到“勸懲以勉其進”,清代《清史稿》也記載了“勸懲之例”用于社會治理。

三、應用場景

四、例句與延伸

五、總結

“勸懲”融合了引導與約束的雙重功能,其核心是通過平衡獎懲實現行為矯正。這一概念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深遠影響,至今仍適用于需要規範與激勵并重的場合。

别人正在浏覽...

裱軸不可造次猜駭裁判澄心堂齒弟垂虹橋大戀黨閥當闌底居地網天羅鬥韻黩禮鄂君凡家覆愛乖越含垢杭州市花萼相輝攪刺記迹襟兄空名堂牒塊肉饋贽來祀憐孤惜寡盧弓名公钜卿磨軋甯親派不是盤蜿配墬骈蕃芘蔭遷鼎錢龍奇才異能耆昧俅俅起營阙失枘鑿三大節三甥神往心醉市毫石囷視網膜說載說真格的司號員透走玩偶香資遐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