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失誤;錯誤。 漢 王充 《論衡·順鼓》:“盜賊亦政所緻,比求闕失,猶先發告。” 宋 曾鞏 《範貫之奏議集序》:“故當此之時,常委事七八大臣,而朝政無大闕失。”《清史稿·後妃傳·文宗孝欽顯皇後》:“旋用禦史 徐啟文 奏,令中外臣工於時事闕失,直言無隱。”
(2).忽略不知。 明 李東陽 《與李士常書》:“平生每自怪習惰成癖,其於世事多所闕失,若此則非惰之罪也。”
(3).缺漏遺失。 清 陳鳣 《對策》卷三:“又有‘ 劉昭 注補’,今考列代之史,皆有闕失,而以他人之書補入者。”
阙失(quē shī)是漢語中的一個文言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但具有明确的語義内涵。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兩個維度解析:
指事物本應完備卻有所欠缺,或行為中因疏忽造成的遺漏。
例證:
《漢書·藝文志》載:“周室既微,載籍殘缺……戰國從衡,真僞分争,諸子之言紛然殽亂。”
此處的“殘缺”與“阙失”義近,均指文獻因戰亂導緻的散佚不全。
指制度、言行中的缺陷或錯誤。
例證:
宋代朱熹《答呂伯恭書》雲:“若其阙失,亦願垂谕。”
此處指希望對方指出自身不足,體現“阙失”作為“待修正之錯漏”的用法。
權威參考來源: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依據權威紙質辭書版本,符合學術引用規範。)
“阙失”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quē shī,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綜合了權威典籍和現代用法的解釋:
失誤或錯誤
指因疏忽或決策不當造成的過失。例如《清史稿》提到“令中外臣工于時事阙失,直言無隱”,強調對政務疏漏的指正。
忽略不知
表示因不了解或未關注而産生盲點。如明代李東陽在書信中自省:“平生每自怪習惰成癖,其于世事多所阙失”。
缺漏遺失
強調因遺漏或保存不善導緻缺失。清代陳鳣在《對策》中提到史書“皆有阙失”,即指史料缺漏。
通過權威典籍和語境分析,“阙失”既包含具體錯誤,也涉及抽象層面的缺失,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側重含義。
白麻子荜撥並驅争先纏緜悱恻逞麗出告反面除名鬥穴度越恩休法議封縢縫衣工人鳳影閤兒共德國際象棋韓非紅綠帖鴻篇巨著烘雲托月緩軍簡切奸子金黛酒課稷禼翁積憎巨室橘子洲老套筒膫子瞵盼林蔭道隆眄迷留悶亂奶胖佩服剽掇屏帷破恨清國熱心苦口戎重撒滞殢上潮稍安毋躁稍公沙朔審喻瘦岩岩說價隼張縮編恬默僞怠斡遷無地自處賢顯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