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圓形石倉。 晉 陶潛 《搜神後記》卷一:“﹝ 劉驎之 ﹞見有一澗水,水南有二石囷,一閉一開……或説囷中皆仙方靈藥及諸雜物。” 唐 宋之問 《自衡陽至韶州谒能禅師》詩:“ 湘 岸竹泉幽, 衡 峯石囷閉。” 宋 樂史 《太平寰宇記·江南道十二·湘潭縣》:“其峯有石囷。昔 禹 治洪水,登而祭之,因夢遇 玄夷使者 ,遂獲金簡玉字之書。”
關于“石囷”的詞義解釋,綜合古籍文獻和工程術語,主要有以下兩種釋義:
一、古代水利工程構件 指用圓木、竹條等材料綁紮成圓形/方形框架,内部填充卵石或塊石的水工結構。這種結構又稱“石囤”“木櫃”,常用于河岸防護或堤壩加固,通過石塊的重量和框架的穩定性抵禦水流沖刷。
二、圓形石質倉儲設施 晉代陶潛《搜神後記》記載“二石囷,一閉一開”,描述的是傳說中存放仙方靈藥的圓形石倉。唐代宋之問詩句“衡峯石囷閉”也借用了這種帶有神秘色彩的意象,指代封閉的天然石室或人工石倉。
補充說明:
由于當前搜索結果權威性較低,建議結合《中國水利史》《古代建築辭典》等專業文獻進一步查證。
石囷(shí qūn)是一個古漢字,由兩個部首組成:石和囷。石囷的總筆畫數是11畫。
石指的是岩石,是一個常見的漢字部首,常用于表示與石頭相關的事物或概念。囷是一個較為罕見的漢字部首,表示一個圍着的堆積物。因此,石囷有着“石頭圍堆積物”或“把石頭堆積成圍牆”的含義。
石囷這個詞的來源比較古老,最初在《詩經》中有所提及。在當時,人們常常用石頭把囷場圍起來,用來存放糧食或其他物品。因此,石囷也可以指代儲存谷物的地方,或表示一種存儲的方式。
另外,石囷的繁體寫法是「石囪」,可以看出,繁體字的書寫方式比簡體字更加複雜。
古時候,石囷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在稍有不同。古代石囷在字形上的變體與現代稍有差别,但整體來說,其含義和用法并無大差異。
以下是一些使用石囷的例句:
1. 農民們把豐收的谷物儲存在石囷中。
2. 這個古老的村莊還保存着一座石囷。
3. 厚實的石囷圍繞着農田,保護着作物。
除了石囷外,還有一些和石囷相關的詞彙:
1. 石堆(shí duī)- 用石頭堆成的堆積物。
2. 石垣(shí yuán)- 用石頭砌築的圍牆。
與石囷相反或相對的詞彙是:
1. 食器(shí qì)- 與儲糧無關的食品相關器具。
2. 空地(kōng dì)- 相對于堆積物而言的無物堆積的地面。
通過了解石囷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字寫法、古代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我們對這個古老漢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