枘鑿的意思、枘鑿的詳細解釋
枘鑿的解釋
《楚辭·九辯》:“圜枘而方鑿兮,吾固知其鉏鋙而難入。”《史記·孟子荀卿列傳》:“持方枘欲入圜鑿,其能入乎?”枘、鑿,榫頭與卯眼。枘圓鑿方或枘方鑿圓,難相容合。後因以“枘鑿”比喻事物的杆格不入或互相矛盾。《新唐書·高適傳》:“而言利者,枘鑿萬端。” 宋 葉適 《賀葉丞相》:“蓋上之相信,無枘鑿之乖;故己得專行,有符節之合。”
詞語分解
- 枘的解釋 枘 ì 榫頭,用以插入另一部分的榫眼,使兩部分連接起來:枘鑿(“方枘圓鑿”的簡語,喻格格不入)。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 鑿的解釋 鑿 (鑿) á 挖槽或穿孔用的工具,稱“鑿子”。 穿孔,挖掘:鑿孔。鑿井。鑿通。 器物上的孔,是容納枘(榫頭)的。 明确,真實:鑿鑿。證據确鑿。 筆畫數:; 部首:凵;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枘鑿”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維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 字面意義:枘(ruì)指榫頭(凸出的木結構),鑿(záo)指卯眼(凹入的孔洞)。兩者需契合才能固定木構件。若枘與鑿的形狀不匹配(如圓枘對方鑿或方枘對圓鑿),則無法相容。
- 比喻意義:引申為事物之間矛盾對立、格格不入的狀态,或形容人與環境、觀念無法調和。
二、出處與演變
-
文學典籍:
- 最早見于《楚辭》,如《離騷》“不量鑿而正枘兮”及《九辯》“圜枘而方鑿兮”,以木工術語隱喻賢者與世俗的沖突。
-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以“方枘圜鑿”強調兩者無法兼容。
-
後世發展:
- 唐宋時期廣泛用于詩文,如宋葉適《賀葉丞相》中“無枘鑿之乖”,形容人際關系和諧無矛盾。
三、用法與示例
- 描述矛盾:多用于抽象語境,如思想分歧、制度沖突等。例:“改革方案與舊制枘鑿,推行受阻。”
- 形容性格:指人剛直不屈,難以妥協。例:“他性情方正,常與世枘鑿。”
四、讀音與結構
- 拼音:ruì záo(“枘”易誤讀為nèi,需注意)。
- 語法:可作主語或賓語,如“枘鑿之争”“互成枘鑿”。
五、關聯概念
- 近義詞:方枘圓鑿、格格不入、水火不容。
- 反義詞:水乳交融、珠聯璧合。
總結來看,“枘鑿”既是古代工藝術語,也是富含哲學意味的文學意象,生動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和而不同”與“矛盾對立”的辯證思維。
網絡擴展解釋二
《枘鑿》的意思
《枘鑿》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用錘子和鑿子來修整木料,使之相互配合。
拆分部首和筆畫
《枘鑿》的拆分部首是木和工,構成的筆畫數為9畫。
來源
《枘鑿》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司工》一書中,意為修建宮室時所使用的工具。後來泛指用錘子和鑿子加工修整木料的工作。
繁體字
《枘鑿》的繁體字為「椎鑿」。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寫作「枘鑿」,表示一種用以加工木材的工具。
例句
1. 他們正在使用枘鑿精細地修整家具。
2. 他用枘鑿巧妙地雕刻出華麗的木雕作品。
組詞
1. 枘首(指錘子的一種)
2. 鑿子(用于刻削、鑿岩等工作)
近義詞
1. 錘鑿
2. 鑽鑿
反義詞
1. 整齊
2. 完美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