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overstep the bounds; wrong]∶出圈兒;不得體
失格的話
(2) [lose face]∶丢面子
(1).不符合規定的格式和要求。 明 劉若愚 《酌中志·黑頭爰立紀略》:“ 揚州 知府 劉鐸 ,素嗜酒,丙辰廷對日,因過醉對策失格,緻失鼎甲。”
(2).猶出格。謂超出了適當的範圍、界限。 郭沫若 《洪波曲》第九章二:“我們就做做文章,題題字,來紀念紀念這個青年的節日,就作為外交上的禮儀似乎也不算失格。” 沙汀 《催糧》:“他們争吵的原因,有的為了債帳,有的為了一句失格的話,有的單是為了發洩悶氣。”
(3).謂有失尊嚴、體面。 沉從文 《王謝子弟》:“ 七爺 為人也怪,大處不摳摳小處。在場面上做人,花錢時從不失格,但平常時節卻耐心耐氣向 茅大 算零用帳。” 周立波 《調皮角色》:“但他有個犟脾氣,認定一個男子漢,不論年齡的大小,在别人面前,特别是在婦女跟前眼淚婆娑的,是失格的事。”
“失格”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shī gé,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理解:
不符合規定或标準
超出適當範圍或界限
有失尊嚴或體面
如需更全面信息,可參考權威詞典如《搜狗百科》和《查字典》。
《失格》是一個漢字詞語,常常用來描述一個人的品行或者能力不符合某種标準或要求,失去了合格的資格或地位。它含有一種負面的評價,表示不能勝任或不能達到預期目标。
失格的部首是失字旁,并且包含14個筆畫。
失格一詞的來源比較複雜,既有漢字的發展演變,也有日本文化的影響。在日本文學家太宰治的小說《人間失格》中,失格一詞首次被廣泛使用,這也使得失格一詞在中國流傳開來。
在繁體字中,失格可以寫作「失格」。
在古代漢字中,失格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具體寫法因時代和地區的不同而有所改變,例如:“失瓦格”、“失兀格”等。這些不同寫法也反映了漢字的演變過程。
1. 由于他不按規定完成工作,他被視為一個失格的員工。
2. 那名運動員因為服用禁藥被判定為失格,被取消了比賽資格。
失職、失信、失控、失誤、失望等。
不稱職、不合格、無能等。
合格、稱職、有能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