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水明靜清澈。 明 文徵明 《玉女潭山居記》:“而茲潭寔首發之潭,在山半深谷中,渟膏碧瑩,潔如玉。”
“渟膏”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形容水的清澈明淨。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渟膏(拼音:tíng gāo)指水靜止時呈現出的清澈、瑩潤狀态,常用于描繪潭水、湖泊等自然水體的純淨美感。例如:“渟膏碧瑩”形容水面如凝固的油脂般碧綠透亮。
引證與用法
該詞可見于明代文人作品,如文徵明《玉女潭山居記》中描述:“而茲潭寔首發之潭,在山半深谷中,渟膏碧瑩,潔如玉。”,此處通過比喻手法,将潭水的清澈與玉的潔淨相聯繫。
相關詞語
與“渟膏”相關的成語包括“淵渟嶽峙”(形容人沉穩莊重)、“川渟嶽峙”(喻指人品格高潔)等。這類詞語多借自然景觀的靜谧來引申人文特質。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擴展用法,可參考古籍或權威詞典。
《渟膏》是一個古漢語詞彙,意為河流和湖泊中的沉積物,也指湖泊邊緣的沼澤地帶。這個詞常用于古代文學中,形容水面上漂浮的腥臭泥沙。
《渟膏》這個詞的拆分部首為水和頁,其中水部表示與水有關,頁部有表示泥沙的意義。根據部首和筆畫排列,該字可以在《康熙字典》中找到,總共有12筆。
《渟膏》這個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如《左傳》等諸多典籍中。它常被用來描繪水面上沉積的污穢物,形象地描繪出河流和湖泊的髒亂景象。
《渟膏》的繁體字形為「渟膏」。
古代的《渟膏》字在字形上稍有變化,但整體結構和現代字形相似。古代寫法常使用篆書、隸書等書寫形式,字形相對于現代字略有亮倫,但整體仍可辨認。
觀《紅樓夢》的讀者經常會遇到《渟膏》這個詞,比如在《紅樓夢》第一回中,有這樣一句:"一片羽毛不得飛舞,半星露珠凍腥膏。"
組詞方面,與《渟膏》相關的詞語有:渟滏(河澤)、膏澤(肥沃的澤地)、泥沙、沼澤等。
與《渟膏》相近的詞語有:污泥、淤泥、澤泥等,這些詞語都描述了水面上的污泥沉積物。
沒有明确的反義詞與《渟膏》對立,因為它主要用來描繪水面上的泥沙和污穢物質,與清澈、幹淨相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