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怪僻而縱恣。 漢 荀悅 《漢紀·武帝紀二》:“自 偃 之後,諸公主行多僻恣者矣。”
“僻恣”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pì zì,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說明:
指人性格怪僻、行為放縱,帶有負面評價色彩。通常用于描述性格偏邪、言行不軌或心思狡詐之人。
最早見于漢代荀悅的《漢紀·武帝紀二》:“自偃之後,諸公主行多僻恣者矣。” 這裡用于描述漢代公主們行為乖張、不受禮法約束的現象。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用例或引申含義,可參考《漢紀》原文或權威漢語詞典。
《僻恣》是一個形容詞詞組,意思是指人的行為或性格偏僻、放縱、邪惡。
《僻恣》的拆分部首為「人」、「心」,其中「人」部表示與人有關,「心」部表示與情感、性格有關。在簡體字中,「僻」字共有12畫,「恣」字共有9畫。
《僻恣》一詞來源于《左傳·莊公三十年》:“凡人之道,四無(謂:無讒、無妒、無佞邪、無僻恣)。”這句話表達了什麼樣的人無憂無慮、不受他人幹擾的狀态。
《僻恣》的繁體字為「僻恣」。
古時候的「僻恣」字寫作「僻僿」,在隋唐以後逐漸演變為現在的寫法。
1. 他的行為舉止十分僻恣,無法與他建立真正的友誼。
2. 這個人性格有些僻恣,總是喜歡做一些過激的事情。
1. 僻靜:指環境僻靜,遠離喧嚣。
2. 恣意:指放縱自我,任意行動。
3. 僻居:指居住在偏僻的地方。
1. 邪惡:表示行為或性格不正當、邪惡。
2. 歪曲:表示對事物或事實的扭曲、變形。
3. 頑劣:表示人的性格或行為惡劣、刁鑽。
1. 正直:表示誠實、正派、端正的。
2. 善良:表示行為和品質良好、友善的。
3. 純真:表示單純、天真、沒有私心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