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棄繻生。郎,對少年的通稱。 元 朱自牧 《送鄜州節判任元老罷任東歸》詩之二:“都騎駸駸指 汶陽 , 關 門應識棄繻郎。”參見“ 棄繻 ”。
“棄繻郎”是一個源自古代典故的文學詞彙,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基本含義
指“棄繻生”,即志向遠大、決心建功立業的少年。“郎”為對年輕男子的通稱。該詞常用于古代詩文,借典故表達對青年才俊的贊許。
核心典故
源自《漢書·終軍傳》:漢代終軍年少入關時,曾丢棄通行憑證“繻”(帛制符信),表明立志成就功名後不再憑此返關。後世以“棄繻”代指年少立志的豪情。
文學應用
如金代朱自牧詩句“關門應識棄繻郎”,明代陳吾德“燕市久懸收駿價,關門誰識棄繻郎”,均以“棄繻郎”喻指胸懷大志卻未遇賞識的才士。
“棄繻郎”是一個兼具曆史典故與文學色彩的詞彙,多用于贊頌青年志向,需結合語境理解其褒揚或懷才不遇的雙重意蘊。
《棄繻郎》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被抛棄的女子。
《棄繻郎》的拆分部首是弓、纟、阝,筆畫總數為16畫。
《棄繻郎》的來源可追溯到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紅樓夢》。在這部小說中,賈瑞被賈母視為庶出子女,因此被用《棄繻郎》這一成語來形容。
《棄繻郎》的繁體字為《棄縢郎》。
在古時候,漢字《棄繻郎》的寫法并未發生顯著變化。
她因為失去家人的支持,變成了一個《棄繻郎》。
組詞:棄嬰、繻衣、郎中
近義詞:被棄的女子、遭遺棄的女子、被抛棄的女子
反義詞:寵寶、捧心、寵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