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僅存視覺、呼吸等。謂苟全活命。 漢 蔡琰 《悲憤詩》:“為復彊視息,雖生何聊賴!” 明 張煌言 《贻趙廷臣書》:“臨難苟免,非我本懷。偷存視息,更何所待。” ********* 《讨袁檄文》:“吾國民亦偷生視息,莫之敢指。”
“視息”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shì xī(或方言讀音 shì xí),其核心含義為苟全活命,指僅保留視覺和呼吸等基本生命體征,帶有“勉強生存”“偷生”的貶義色彩。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面理解
“視”指視覺,“息”指呼吸,字面意為“能看、能呼吸”,但實際指僅維持最低限度的生命活動,形容在困境中勉強存活的狀态。
引申含義
多用于表達屈辱或無奈地偷生,暗含對生存狀态的不滿或自責。例如《宋書》中“腼然視息,忍此餘生”,即表達忍辱偷生的心境。
漢蔡琰《悲憤詩》
“為複強視息,雖生何聊賴!”——通過“視息”強調戰亂中苟活的痛苦。
《聊齋志異·黃英》
“今視息人間,徒依裙帶而食,真無一毫丈夫氣矣。”——批評依賴他人、喪失尊嚴的生存方式。
孫中山《讨袁檄文》
“吾國民亦偷生視息,莫之敢指。”——譴責民衆在壓迫下麻木苟活的狀态。
雖搜索結果提到“禽息鳥視”“苟延殘息”等成語,但需注意這些并非“視息”的直接衍生詞,而是語義相近的表達。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例句,可參考《宋書》《聊齋志異》等古籍原文,或查閱權威漢語詞典。
《視息》是一個漢語詞語,意為眼睛的動作停止看東西或目光停留在某處。
《視息》的拆分部首是目,由目部首和息字旁組成。
《視息》的總筆畫數為14畫。
《視息》源于古代漢語,其中的“視”指的是眼睛,而“息”意為停止。
《視息》的繁體形式為「視息」。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差異,但《視息》的基本結構和意義保持一緻。
1. 他長時間地盯着電視,終于把視線從屏幕上收回,做了個長長的視息。
2. 她的視息停留在了那隻可愛的小動物身上。
3. 疲憊的他在公園的長椅上坐下,閉上了眼睛,稍作片刻的視息。
1. 視野:指眼睛所能看到的範圍。
2. 視線:指眼睛所能注視到的線路或範圍。
3. 視覺:指眼睛的感知能力及通過眼睛感知到的事物。
1. 目不轉睛:形容目光集中、不移動。
2. 凝視:指長時間地注視、盯着看。
3. 凝望:指目光停留在一個地方,非常專注。
1. 掃視:形容目光迅速地在周圍掃過。
2. 眨眼:指眼睛快速的閉合和睜開。
3. 瞥見:指瞄了一眼,目光迅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