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黨籍碑的意思、黨籍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黨籍碑的解釋

即黨人碑。 宋 徐度 《卻掃編》卷中:“ 崇寧 初, 蔡太師 ……取 元祐 廷臣及 元符 末上書論新法之人,指為謗訕而投竄之,又籍其名氏刻之于石,謂之黨籍碑,且将世世錮其子孫。” 清 王士禛 《<使粵集>序》:“至於磨崖碑、黨籍碑數篇,於前代興亡人才消長之際,尤不啻三緻意焉。”參見“ 黨人碑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黨籍碑(dǎng jí bēi)是中國古代政治鬥爭中的特殊產物,特指宋代由權臣主導、刻錄政敵名單並公示於世的石碑,具有政治清算與警示作用。以下從詞義、歷史背景及文化內涵三方面詳解:


一、詞義解析

  1. 字面構成

    • 「黨」:指政治派系或集團(如北宋新黨、舊黨)。
    • 「籍」:名冊、名錄。
    • 「碑」:刻石立碑,公開展示。

      合指「刻錄政治派系成員名單的石碑」,核心功能為標記並打壓政敵。

  2. 歷史專指

    特指「元祐黨籍碑」(1102–1104年),由權相蔡京主導,將司馬光、蘇軾等309名反對新法的官員列為「奸黨」,刻碑立於全國州縣,強制公示。


二、歷史背景與政治意圖

  1. 黨爭激化的產物

    北宋新舊黨爭(王安石變法派 vs 司馬光保守派)延續數十年。宋徽宗時期,蔡京借「紹述新政」之名清算舊黨,立碑旨在:

    • 鞏固權威:標榜新黨正統性;
    • 震懾異己:禁止「黨人」及其後代入朝為官。
  2. 三次立碑演變

    時間 名稱 人數 特點
    崇寧元年(1102) 元祐奸黨碑 120 初立名單,含司馬光、蘇軾
    崇寧二年(1103) 元祐黨籍碑 309 擴大名單,立於全國州縣
    崇寧三年(1104) 重定元祐黨籍碑 309 調整次序,蔡京親書碑文

    名單擴充反映政治打壓加劇。


三、文化內涵與歷史影響

  1. 文字獄的實物化

    以石碑形式將政治迫害「固化」,開創以公開羞辱摧毀政敵的先例,被後世視為專制權術的象徵。

  2. 碑刻的雙重命運

    • 立碑時:強令全國摹刻,違者治罪;
    • 毀碑時:宋欽宗即位後迅速銷毀,僅廣西「龍隱岩」等處遺存殘碑,成歷史見證。
  3. 史學價值

    現存碑文(如桂林龍隱岩遺跡)為研究宋代黨爭、名臣生平及書法藝術提供一手史料,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


權威參考來源

  1. 《宋史·徽宗本紀》:記載崇寧年間立碑始末及黨人名單變遷。
  2. 《中國歷史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元祐黨籍碑」詞條釋義及政治背景分析。
  3. 《宋代政治史研究》(何忠禮著):剖析黨籍碑與新舊黨爭的關聯性。
  4. 桂林龍隱岩摩崖石刻實錄:現存碑文考證及保護狀況(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拓片)。

注:因「黨籍碑」屬專有歷史名詞,現代漢語詞典收錄有限,解釋需結合史籍及學術研究。以上引用來源為權威出版物及文物實錄,未提供鏈接處可通過國家圖書館數據庫或學術平台檢索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

“黨籍碑”是北宋晚期政治鬥争的重要曆史産物,具有多重含義和複雜背景。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黨籍碑(又稱“元祐黨籍碑”“黨人碑”)是宋代為記錄被貶斥官員名單而刻立的石碑。最初指宋徽宗時期蔡京等人為打擊政敵,将司馬光、蘇轼等元祐舊臣列為“奸黨”并刻碑示衆的政治事件。

二、曆史背景

  1. 政治鬥争:北宋元祐年間(1086-1094),新舊黨争激烈。蔡京掌權後,于崇甯年間(1102-1106)多次炮制黨籍名錄,将反對新法的309名官員列為“元祐奸黨”。
  2. 立碑過程:碑文最初立于太學端禮門外,後在全國州縣推廣刻立,通過公開羞辱達到政治威懾目的。碑文内容包括姓名、官職及“罪狀”。

三、影響與演變

四、現代誤用辨析

需注意部分現代解釋(如所述“紀念黨員貢獻”)是對該詞原意的曲解。其本質是政治鎮壓工具,與紀念性碑刻性質相反。

參考文獻

關于黨籍碑的學術研究,可參考《元祐黨籍碑的立毀與版本源流》,欲了解詳細名單及事件經過,可查閱《宋史·徽宗本紀》及相關地方志。

别人正在浏覽...

巴盧巴人暴滅變化筆妙波濤滾滾采薪之疾乘隙擣虛池籞踳訛傳粉辭學單單刀身打樣東邊洞冶逗硬方劑凫旌杠棒幹揚過場戲好好好看錢和光花街環擊鹄觀昏湎火油激變齎汩盡心竭力近中跻踬卷層雲居正連鳌勵磁躐纓攏撚慢藏妙戲祈勝上鈎柿子授讀水豢説不到絲來線去瑣微梯天統元曆透遞推奉亡歸偉彥文毋害物勢險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