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黨人碑。 宋 徐度 《卻掃編》卷中:“ 崇寧 初, 蔡太師 ……取 元祐 廷臣及 元符 末上書論新法之人,指為謗訕而投竄之,又籍其名氏刻之于石,謂之黨籍碑,且将世世錮其子孫。” 清 王士禛 《<使粵集>序》:“至於磨崖碑、黨籍碑數篇,於前代興亡人才消長之際,尤不啻三緻意焉。”參見“ 黨人碑 ”。
“黨籍碑”是北宋晚期政治鬥争的重要曆史産物,具有多重含義和複雜背景。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黨籍碑(又稱“元祐黨籍碑”“黨人碑”)是宋代為記錄被貶斥官員名單而刻立的石碑。最初指宋徽宗時期蔡京等人為打擊政敵,将司馬光、蘇轼等元祐舊臣列為“奸黨”并刻碑示衆的政治事件。
需注意部分現代解釋(如所述“紀念黨員貢獻”)是對該詞原意的曲解。其本質是政治鎮壓工具,與紀念性碑刻性質相反。
關于黨籍碑的學術研究,可參考《元祐黨籍碑的立毀與版本源流》,欲了解詳細名單及事件經過,可查閱《宋史·徽宗本紀》及相關地方志。
黨籍碑是指一種記錄黨派或政治組織成員名字的石碑或牌匾。它常用于紀念黨派的發展曆程和黨員的貢獻,以及激勵人們忠誠于黨派或組織。
黨(黨)的部首是⺈(丨),總共有4畫;
籍的部首是⺮(竹),總共有8畫;
碑的部首是石(石),總共有石13畫。
“黨籍碑”這個詞最早出現在中國,用以描述黨派或政治組織紀念性質的石碑或牌匾。這種記錄黨員名字的方式起源于中國古代,一直延續至今。
黨籍碑的繁體字為「黨籍碑」。
在古時候,黨籍碑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例如,黨字的古代寫法為「黨」,籍字的古代寫法為「籍」,碑字的古代寫法為「碑」。
1. 這座黨籍碑記錄了我們黨在這個城市的發展曆程。
2. 我們應該給予黨員在黨籍碑上的名字更多的認可和尊重。
黨員(黨員)、黨派(黨派)、黨徽(黨徽)、黨章(黨章)等。
黨派紀念碑、黨派名人紀念碑、黨員貢獻紀念碑。
個人英雄碑、獨立意志碑、無黨派紀念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