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拿筆。借指寫作或繪畫。 明 徐渭 《女狀元》第一折:“且喜這所在,澗谷幽深,林巒雅秀,森列于明窗浄幾之外,默助我拈毫弄管之神。”亦省作“ 拈毫 ”。 清 李漁 《憐香伴·香詠》:“貧尼少時也學拈毫,自摩頂以來,十年不作綺語了。” 清 缪艮 《珠江名花小傳》:“偶爾拈毫,非相知有素者,不輕持贈也。” 胡韫玉 《雨窗感懷》詩:“夜坐拈毫悶莫排,風風雨雨滿庭階。”
“拈毫弄管”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niān háo nòng guǎn,其核心含義是“拿筆”,借指寫作或繪畫的創作行為。
字面釋義
引申含義
該詞常用于形容文人或藝術家專注于寫作、繪畫等創作活動,隱含沉浸于藝術構思的狀态。
出處與示例
用法特點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學作品中的用法,可參考《女狀元》等古籍。
《拈毫弄管》是一個成語,意指隨意揮毫、漫無目的地吹奏管樂,形容人在創作或表演時毫不費心思,隨意敷衍。
《拈毫弄管》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是手部部首“扌”,右邊的是竹部部首“⺮”。
拆分筆畫為:“扌”(手部部首)一畫和“⺮”(竹部部首)六畫。
《拈毫弄管》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世說新語》中,這是一部唐代文學家劉義慶輯錄的記載了各種故事、轶事和諺語的文集。
繁體字為《拈毫弄管》。
古時《拈毫弄管》的寫法與現代基本一緻,沒有太大差異。
1. 他的詩歌總是像《拈毫弄管》,一切都是那麼隨意,缺乏深思熟慮。
2. 這位畫家的作品就像《拈毫弄管》,看似隨意塗抹,卻意味深長。
拈筆弄墨、揮灑自如、隨手拈來、隨意敷衍。
無所顧忌、馬虎敷衍、不加思索。
籌謀周密、認真鑽研、用心創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