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傳古時 隋侯 見一大蛇傷斷,即以藥敷之。後蛇從 江 中銜出一大珠報之。因稱其珠曰 隋 珠或蛇珠。見《淮南子·覽冥訓》“ 隋侯 之珠” 漢 高誘 注。後以“握靈蛇之珠”喻具有非凡的才華。 三國 魏 曹植 《與楊德祖書》:“當此之時,人人自謂握靈蛇之珠,家家自謂抱 荊山 之玉。”亦省稱“ 握蛇 ”。《舊唐書·文苑傳序》:“爰及我朝,援生賢俊, 文皇帝 解戎衣而開學校,飾賁帛而禮儒生,門羅吐鳳之才,人擅握蛇之價。”
“握靈蛇之珠”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神話的成語,其含義和典故可綜合以下内容解釋:
相傳春秋時期,隋侯(一作“隨侯”)曾救治一條受傷斷身的大蛇,後蛇銜明珠相報,此珠被稱為“隋侯珠”或“靈蛇珠”()。故事最早見于《淮南子·覽冥訓》的注解,後成為“知恩圖報”和“才華象征”的經典傳說。
成語原指擁有“隋侯珠”這一無價之寶,後引申為比喻具有非凡的才華或卓越的能力()。例如三國時期曹植在《與楊德祖書》中寫道:“人人自謂握靈蛇之珠,家家自謂抱荊山之玉”,即用此典形容文人對自己才華的自信()。
部分文獻(如)提到其暗含“掌握重要事物或秘密”之意,但主流權威解釋仍以“才華”為核心,強調個人能力的珍貴與不可替代性()。
多用于文學或學術領域,贊譽他人才華出衆。例如:“這位青年科學家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究,堪稱握靈蛇之珠。”
常與“荊山之玉”(和氏璧)并用,二者合稱“隋珠和璧”,代指稀世珍寶或傑出才能()。
該成語核心寓意在于通過神話故事,以“靈蛇之珠”象征珍貴才能,鼓勵人們珍視自身禀賦,同時隱含對知恩圖報美德的贊頌。
《握靈蛇之珠》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一個人有非凡的智慧和能力,能夠掌握和運用許多珍貴的知識和技巧。
《握靈蛇之珠》可以拆分成以下部首和筆畫:
握(手部旁,13畫)、靈(火字旁,8畫)、蛇(蟲部,13畫)、之(一丨,4畫)、珠(玉字旁,10畫)。
《握靈蛇之珠》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如詩詞和小說等。繁體字是「握靈蛇之珠」。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形式有所不同,「握靈蛇之珠」的古代漢字寫法為「握靈蛇之珠」。
他的才華廣博,可以說是握靈蛇之珠。
與《握靈蛇之珠》相關的組詞有:
握珠、靈蛇、珍珠、智慧、能力。
與《握靈蛇之珠》意思相近的成語有:
積澱千年、千裡馬、三人成虎、世外高人。
與《握靈蛇之珠》意思相反的成語有:
一知半解、無所不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