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枯竭的水流。《文選·陸機<文賦>》:“及其六情底滞,志往神留,兀若枯木,豁若涸流。” 李善 注:“涸,水盡也。” 南朝 宋 謝瞻 《于安城答靈運》詩:“萎葉愛榮條,涸流好河廣。”
(2).中醫運氣術語。指水運不及,藏氣不足。《素問·五常政大論》:“木曰委和,火曰伏明,土曰卑監,金曰從革,水曰涸流。” 張隱庵 集注:“此言五運不及,而各有紀名也……水氣不及,則源流乾涸矣。”《醫宗金鑒·運氣要訣·五運平氣太過不及歌》:“不及委和伏明共,卑監從革涸流名。”注:“水名涸流,水氣不及,涸其流也。”
“涸流”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維度解析:
基本含義(自然現象)
指枯竭的水流,形容河流幹涸、水源斷絕的狀态。例如《文賦》中“豁若涸流”,即以幹涸的河流比喻文思停滞的狀态。此義項常見于文學作品中,用于描繪自然景象或隱喻精神層面的枯竭。
中醫術語(五運六氣理論)
在《素問·五常政大論》中,“涸流”是中醫運氣學說中的術語,特指水運不及、藏氣不足的病理狀态。中醫認為水運對應腎髒功能,若水運衰弱(即“涸流”),可能導緻體液代謝異常或生理機能衰退。
成語引申(比喻義)
作為成語時,比喻事物完全斷絕或停止,如“涸流之勢不可逆”。常用于描述資源枯竭、關系中斷或活動終止等抽象概念,強調不可逆轉的終止狀态。
例句補充:
以上解析綜合了文學、醫學及語言應用場景,需注意語境差異下的詞義選擇。
涸流是一個形容詞,表示河流或水源幹涸、枯竭的狀态。
涸流的拆分部首是氵(水部)和鄉(土部),總共有10個筆畫。
涸流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中的《詩經·豳風·絲衣》:“河水洋洋,浩浩蕩蕩,橫流六合,縱浸萬方。涸而不複,淩其皇王。”其中,“涸而不複”指的是河流幹涸無法再複原。
涸流在繁體字中為「涸流」。
在古代漢字中,涸流的寫法為「渇流」。
1. 多年的旱季使得該地區的河流變成了涸流。
2. 這個小村莊失去了水源,周圍的河流都成了涸流。
- 涸竭:表示完全幹涸、枯竭。
- 涸澤而漁:比喻采取不合理、損害他人利益的行為。
- 涸轍之鲋:比喻難得一見的奇才。
- 幹涸:形容河流、水源因缺水而枯竭。
- 枯竭:形容水源、資源等完全耗盡。
- 流暢:形容河流、水流等順暢、不阻塞的狀态。
- 湍急:形容水流湍急、猛烈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