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宗廟中藏神主的石室。 唐 張說 《大唐祀封禅頌》:“然後藏金匱於祏室,迴玉鸞於上都。” 宋 程大昌 《演繁露·祏室》:“宗廟神主皆設石函,藏諸廟室之西壁,故曰祏室。室必用石者,防火也。”《金史·禮志三》:“祏室,旁及上下皆石。”
“祏室”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宗廟中存放神主(祖先牌位)的特定場所。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祏室指宗廟中藏神主的石室,其核心功能是供奉和保存祖先或神靈的牌位(神主)。這一概念在古代禮制中具有重要地位,體現了對祖先祭祀的重視。
結構與特點
功能與用途
祏室不僅是存放神主的空間,也是宗廟祭祀活動的核心區域。唐代張說在《大唐祀封禅頌》中描述,祭祀儀式結束後會将重要禮器“藏金匱於祏室”,凸顯其神聖性。
字義分解
曆史文獻記載
該詞多見于唐宋文獻,如歐陽修、蘇舜欽等文人的作品中也曾用“蔀室”(與“祏室”不同,指簡陋屋舍)進行文學化表達,但需注意二者含義的差異。
“祏室”是古代禮制與建築結合的産物,反映了傳統祭祀文化中對祖先崇敬與防火安全并重的理念。
祏室(gōu shì)是一個漢字詞語,由“礻”和“宀”兩個部首組成。它的總筆畫是11畫。
祏室這個詞來源于佛教詞彙,是指供奉佛像、用于祭祀儀式的廳堂或室内。在佛教寺廟中,祏室通常是供奉佛祖或其他佛菩薩的地方。
在繁體字中,祏室的寫法保持不變。
根據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祏室的結構稍有不同,它的第8畫和第9畫可以用“⺅”和“口”來區分表示。具體寫法為“礻⺅⺉宀”。
以下是祏室的一些例句:
1. 在廟宇的祏室裡,香煙彌漫,莊嚴肅穆。
2. 每逢佛誕節,信衆都會聚集在祏室前祈福。
組詞:祏堂、祏殿、祏祠、祏廳。
近義詞:佛堂、佛殿、佛廟、佛寺。
反義詞:廁所、廚房、倉庫、公共場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