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向上面主管者請求,不如走下面經辦人的門路。 元 無名氏 《陳州粜米》第三折:“ 張千 雲:‘你兩個真儍廝!豈不曉的求竈頭不如求竈尾?’”亦作“ 求竈頭不如告竈尾 ”。 元 關漢卿 《玉鏡台》第三折:“我求竈頭不如告竈尾,為甚我今日媒人跟前做小伏低?”
“求竈頭不如求竈尾”是一個源自元代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略有差異,但核心思想較為統一:
1. 主流解釋
比喻在辦事時,直接找下級或具體經辦人(竈尾)比找上級或主管者(竈頭)更有效。
2. 其他解讀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人情世故中的辦事技巧,或諷刺官僚體系中“閻王好見,小鬼難纏”的現象。需注意語境,避免誤用為“追求本質”的哲學含義。
求竈頭不如求竈尾,意思是在追求事物時,我們應該注重最終的結果而不是隻關注過程中的一時榮耀。這句成語比喻重視結果比重視形式更為重要。下面将從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以及反義詞等方面對該成語進行介紹。
1. 拆分部首和筆畫:
求:氵心頭一點丶
竈:丁心日丶丶
頭:龵月一
尾:屍屮一
2. 來源: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求頃見於堯,問曰‘竈字可與言乎’?”據史書記載,這句成語的出處是在《史記》的仲尼弟子列傳中。
3. 繁體:
搆竈頭不如搆竈尾
4. 古時候漢字寫法:
求:毛字頭
竈:秦大篆
頭:象形,古文字形似人的頭部
尾:象形,古文字形似魚的尾巴
5. 例句:
他隻注重競賽的頭名,卻忽略了為了取得好的結果所需的努力。可以說,他是一個典型的求竈頭不如求竈尾。
6. 組詞:
搜盡竈尾、以竈尾為重、掙得竈尾
7. 近義詞:
注重結果而不是過程、重實質而非形式、重要的是結果不是手段
8. 反義詞:
注重過程不注重結果、注重形式不注重實質、重手段不重結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