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德堡的意思、哥德堡的詳細解釋
哥德堡的解釋
瑞典第二大城市和最大港口。人口426萬(1982年)。地處運河網中。有造船、汽車、木材等工業。北歐大商港,港口終年不凍。
詞語分解
- 哥的解釋 哥 ē 兄,同父母(或隻同父,隻同母)或同族同輩而年齡比自己大的男子:哥哥。 稱呼年齡跟自己差不多的男子:李二哥。 古同“歌”。 筆畫數:; 部首:口;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哥德堡(Göteborg),在漢語詞典及地名釋義中,通常指瑞典西南部的重要港口城市,是瑞典第二大城市和主要經濟、文化中心之一。其詳細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釋:
一、基礎釋義
-
地理屬性
哥德堡位于瑞典西海岸卡特加特海峽畔,是西約塔蘭省的首府。作為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最大的港口之一,其名稱直譯為“約塔河畔的城堡”(Göta älv + borg),因地處約塔河口要塞位置而得名。該城市是北歐重要的海運與貿易樞紐,連接北海與波羅的海航線。
-
行政地位
哥德堡是瑞典自治市(Göteborgs kommun)及西約塔蘭省核心城市,擁有獨立的行政管轄權。根據瑞典國家統計局數據,其都會區人口約100萬,是瑞典人口密度最高的區域之一 。
二、延伸含義與文化象征
-
經濟與工業中心
哥德堡以制造業聞名,擁有沃爾沃汽車集團(Volvo Cars)總部、斯凱孚軸承(SKF)等跨國企業,被譽為“瑞典工業心髒”。同時,其港口年吞吐量超3,000萬噸,承擔瑞典近30%的進出口貿易 。
-
曆史與文化遺産
- “哥德堡號”沉船事件:1739年瑞典東印度公司商船“哥德堡號”從中國返航時沉沒于港口附近,1984年打撈後成為中瑞貿易史的象征,相關文物藏于哥德堡市博物館(Göteborgs Stadsmuseum) 。
- 建築地标:魚教堂(Feskekôrka)為百年海鮮市場,利瑟伯格遊樂園(Liseberg)是北歐最古老的主題公園。
三、權威來源參考
- 《世界地名譯名詞典》(中國地名委員會編)
明确标注“哥德堡”為瑞典官方譯名,屬規範漢語外來地名 。
- 瑞典國家百科全書(Nationalencyklopedin)
定義其為“瑞典首要海上門戶,17世紀由古斯塔夫二世建立以拓展貿易” 。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文件
提及哥德堡運河網絡(如羅森倫德運河)為19世紀工業遺産典範 。
四、相關術語
- 哥德堡大區(Göteborgsregionen):涵蓋周邊12個市鎮的經濟協作區。
- 哥德堡協議(Göteborg Protocol):歐盟為減少跨境空氣污染籤署的國際公約(1999年于該市籤訂)。
權威鍊接參考
- 瑞典國家統計局:scb.se
- 哥德堡港務局年報:portgot.se
- 瑞典東印度公司曆史檔案:soic.se
- 中國地名标準化文件:mca.gov.cn
- 瑞典國家百科全書線上版:ne.se
- UNESCO工業遺産名錄:whc.unesco.org
網絡擴展解釋
哥德堡(Göteborg/Gothenburg)是瑞典第二大城市,其名稱源自“哥特人之城”(Göta borg),具有豐富的曆史和地理意義。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概況
- 地理位置:位于瑞典西南部,坐落在卡特加特海峽與約塔運河交彙處,是約塔河出海口。與丹麥隔海相望,地處北歐三國首都(哥本哈根、奧斯陸、斯德哥爾摩)中心,是北歐重要交通樞紐。
- 人口:約90萬(2016年數據),是瑞典人口第二密集的城市。
二、曆史沿革
- 建城背景:1619年由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下令修建,最初為抵禦丹麥入侵的軍事要塞,後逐漸發展為貿易港口。
- 戰略地位:曆史上是瑞典、丹麥、挪威三國争奪要地,曾多次毀于戰火。
- 貿易發展:18世紀因瑞典東印度公司與中國通商而繁榮,成為歐洲商業中心,有“小倫敦”之稱。
三、經濟與産業
- 港口優勢:北歐最大海港,終年不凍,承擔瑞典木材、鐵礦等資源出口,現為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最大港口。
- 工業中心:以造船、汽車(沃爾沃總部)、木材加工聞名,是北歐工業核心區。
四、文化與旅遊
- 城市特色:由荷蘭人設計,保留運河網絡與荷蘭風格建築。
- 著名景點:市政廳廣場、魚市教堂、哥德堡歌劇院、波塞冬雕像等。
五、其他含義
需注意,“哥德堡”在部分語境中可能指代德國《哥德堡百科全書》,但此用法較少見,通常以瑞典城市為主要含義。
以上信息綜合自權威來源,如需完整曆史事件或旅遊路線,可參考、8、11、13等原始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卬卬奧薉邊宇閟載典墳都綱獨吟兒婿防禦風帽風雪夜歸人鳳子龍孫拂拂嬌膚淺扶挽蓋高歸理捍衛毫黍賀蘭山脈橫不拈豎不擡橫枝兒花容月貌毀風敗俗簡墨嬌艾介邱極目迥望忌厭勞務鈴閤盧薄録書旅塗緑文赤字率心密達民以食為天蓦路人内訓陪審配樂遷除遷染日煖風恬灑心韶箫伸頭神我水碧山青厮咬田裡提綱挈領烏豆烏乎五紽下得去遐隔夏翟遐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