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修身為政的最高理想。謂内備聖人之至德,施之于外,則為王者之政。《莊子·天下》:“是故内聖外王之道,闇而不明,鬱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宋史·道學傳一·邵雍》:“ 河南 程顥 初侍其父識 雍 ,論議終日,退而嘆曰:‘ 堯夫 ,内聖外王之學也。’” 明 李贽 《四書評·大學》:“真正學問,真正經濟,内聖外王,具備此書。”
“内聖外王”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概念,尤其在儒家思想中占據核心地位。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内聖
指個人通過内在修養達到聖人的道德境界,包括培養仁、義、禮、智等品德,追求心靈的純淨與道德的完善。儒家認為,“内聖”是修身的基礎,需通過“格物緻知”“誠意正心”等實踐來實現(《大學》思想)。
外王
指将内在修養轉化為外在事功,如治國安邦、造福百姓,體現為“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理想。道家也将其解釋為施行“王道”,即以德政教化百姓。
在當代常被引申為:通過提升自我素養(如學識、格局)實現事業成就,體現個人價值與社會貢獻的平衡。
如需深入了解具體文獻(如《莊子·天下》《大學》的相關論述),中标注的原文出處。
内聖外王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一個人内心聖潔、慈善而仁愛,外在則具備領導智慧和高尚品質的特征。
「内」字的部首是「入」,它的筆畫數為4。 「聖」字的部首是「囗」,它的筆畫數為7。 「外」字的部首是「夕」,它的筆畫數為5。 「王」字的部首是「玉」,它的筆畫數為4。
《内聖外王》一詞來源于《尚書·周書·堯典》的記載,堯帝對舜帝的評價就是「内聖外王」,指出舜帝不僅在内心具備明智和高尚的品質,而且在外表展現出智慧和領導才華。
「内聖外王」是「内聖外王」的繁體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内聖外王」的「内」字會用「內」來代替,「王」字會用「皇」來代替,即「內聖外皇」。
他被譽為内聖外王的領導者,因為他不僅在内心堪稱聖潔和仁慈,還在外在展現出智慧和強大的領導力。
内聖外王沒有明确的組詞形式,但可以根據上下文進行變化和衍生,例如「内心聖潔」和「外表王者」。
近義詞可以有「内聖外智」,表示該人在内在具備聖潔和智慧。
反義詞可以是「外兇内怯」,表示該人在外表上威風凜凜,但内心卻膽怯無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