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内聖外王的意思、内聖外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内聖外王的解釋

古代修身為政的最高理想。謂内備聖人之至德,施之于外,則為王者之政。《莊子·天下》:“是故内聖外王之道,闇而不明,鬱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宋史·道學傳一·邵雍》:“ 河南 程顥 初侍其父識 雍 ,論議終日,退而嘆曰:‘ 堯夫 ,内聖外王之學也。’” 明 李贽 《四書評·大學》:“真正學問,真正經濟,内聖外王,具備此書。”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内聖外王是中國古代哲學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思想理念,最早見于《莊子·天下》篇,後成為儒家經典理論之一。該詞從字面可拆解為“内聖”與“外王”兩部分,分别指向個人修養與社會實踐的統一。

  1. “内聖”的内涵

    “内聖”指通過道德修養達到内在精神境界的完善。儒家強調“修身”為根本,主張以仁、義、禮、智等德性涵養心性。例如《大學》提出“格物緻知,誠意正心”,要求個體通過自省與學習實現道德升華(來源:《漢語大詞典》)。這一過程注重内在品格的錘煉,是成為“聖人”的必經之路。

  2. “外王”的實踐

    “外王”指将内在道德修養外化為治理天下的能力。儒家主張“齊家治國平天下”,強調道德實踐需與社會責任結合。如孟子提出“仁政”思想,主張以德治國,實現社會和諧(來源:《辭海》)。這要求個體不僅具備高尚品德,還需具備經世緻用的才能。

  3. 二者的辯證關系

    “内聖”與“外王”并非割裂,而是互為表裡。《禮記·中庸》稱“成己,仁也;成物,知也”,表明内在修養與外在功業相輔相成。宋代理學家朱熹進一步闡釋:“聖人之道,内外合一”,強調二者統一于“道”的實踐(來源:《中國哲學史》)。

  4. 曆史發展與現代意義

    這一概念自先秦發端,經漢唐至宋明理學不斷深化。近現代學者馮友蘭在《新理學》中将其與哲學體系結合,認為其體現了中國文化“知行合一”的特質(來源:《國學導航》)。當代研究中,“内聖外王”常被用于探讨個人價值與社會責任的平衡,具有跨時代的啟示意義。

網絡擴展解釋

“内聖外王”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概念,尤其在儒家思想中占據核心地位。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1. 内聖
    指個人通過内在修養達到聖人的道德境界,包括培養仁、義、禮、智等品德,追求心靈的純淨與道德的完善。儒家認為,“内聖”是修身的基礎,需通過“格物緻知”“誠意正心”等實踐來實現(《大學》思想)。

  2. 外王
    指将内在修養轉化為外在事功,如治國安邦、造福百姓,體現為“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理想。道家也将其解釋為施行“王道”,即以德政教化百姓。

二、思想淵源與發展

三、核心特點

四、現代意義

在當代常被引申為:通過提升自我素養(如學識、格局)實現事業成就,體現個人價值與社會貢獻的平衡。


如需深入了解具體文獻(如《莊子·天下》《大學》的相關論述),中标注的原文出處。

别人正在浏覽...

阿呀扮妝遍野不慈漕院讒唇沉浸踟蹰遲頓催租大薊單間兒道釋砥墆鲂魚頳尾凡口光螺官鹽海夫宏妙黃石編胡樂将意掎裳連袂筋骨人謹默金葉子格雞屍牛從渴筆跨俗蘭熏桂馥良實簍子滿身明絜僶勉拏捏鬧開旁支僻錯評産破心菩薩心腸佥望氣淩霄漢啓設曲臨群穢屈指一算人造闆灑水車舢闆尚羊梢條筮蔔叔待速決戰祧續土空小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