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空隙。語本《莊子·養生主》:“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 清 趙翼 《剝皮山》詩:“縱遣庖丁批窾郤,新硎亦恐奏技艱。”
(2).要害;法則。 清 王晫 《今世說·政事》:“﹝ 董巽峯 ﹞少以理學經濟自任,得 伊川 、 考亭 窾郤,旁瞻子史説集。”
“窾郄”是一個較為生僻的複合詞,由“窾”和“郄”兩個古漢語單字組成,其含義需結合二者的本義分析:
“窾”(kuǎn)
本義指物體中的空隙或孔洞,如《莊子·養生主》中“批大郤,導大窾”的“窾”即指牛骨節間的空處。引申可表示“空虛的狀态”或“挖空”的動作。
“郄”(xì)
通“隙”,意為縫隙、間隙,如《莊子》中“批大郤”的“郤”即指骨節間的縫隙。在古漢語中常與“窾”連用,強調結構中的空隙。
組合含義
“窾郄”整體可理解為事物中自然存在的空隙或薄弱環節,多用于哲學或文學語境。例如道家思想中,主張順應“窾郄”而行事,比喻處世應抓住關鍵、避免硬碰(類似“庖丁解牛”的典故)。
注意:
《窾郄》是一個古代漢字,它表示的意思是“破壞”或“毀滅”。這個詞常常用來形容某物或某種力量對事物的破壞性作用。
《窾郄》這個詞的部首是“穴”和“隹”,由于穴部在左、隹部在上,所以先寫“穴”後寫“隹”。
根據現行漢字規範,穴部有3畫,“隹”部有4畫,所以《窾郄》這個詞一共由7畫組成。
《窾郄》來源于古代漢字,是一個較為古老的詞彙。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窾郚”。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穴部用于表示地洞、窟窿等含義,隹部用于表示小鳥,所以《窾郄》這個詞的意象是穴中有小鳥的樣子。
1. 戰争的蹂躏使這座城市變得一片《窾郄》。
2. 自然災害對農田的《窾郄》非常嚴重。
組詞:窾洞、郄滅、窾穴。
近義詞:毀滅、破壞、摧毀。
反義詞:修複、恢複、保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