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少數民族*********的舊稱。
“俅人”是我國少數民族獨龍族的舊稱,其含義和背景可通過以下要點說明:
基本定義
“俅人”一詞源于漢語對獨龍族的舊稱,拼音為“qiú rén”,主要用于20世紀50年代前。該稱呼與獨龍族聚居地“俅江”(今獨龍江)相關。
曆史與文化特征
名稱演變
1952年,該民族正式定名為“獨龍族”,取代了“俅人”“俅扒”等舊稱,體現了民族識别工作的規範化。
現狀與延伸
如今“俅人”一詞多用于曆史文獻或民俗研究,網絡語境中偶見提及,但需注意其權威性(如内容可信度較低,建議以官方資料為準)。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記錄或文化研究,可參考民族學相關文獻或訪問查字典等平台。
俅人(qí rén),意為卑微的人,身份低微的人。該詞可以拆分成“亻”、“忄”和“人”三個部首,共包含12個筆畫。
“俅人”的來源較為複雜,可能與俚語有關。在古代,由于身份低微的人常被視為卑賤,因此“俅人”一詞用來形容身份地位低下的人。
在繁體字中,俅人的寫法與簡體字一緻。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存在很多變體,而“俅人”一詞的古代寫法即使我們無法确切知曉,但可以推測其寫法相似。
例句:
1. 他出身貧苦,一生都是個俅人。
2. 在古代社會,俅人的地位往往堪憂。
組詞:
1. 俅民:指卑微的人民。
2. 俅隸:指身份卑微的官吏。
近義詞:
1. 窮人:指經濟困境的人。
2. 卑賤者:指地位卑微的人。
反義詞:
1. 富人:指財富充足的人。
2. 尊貴者:指身份高貴的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