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少數民族*********的舊稱。
俅人是漢語中對我國少數民族獨龍族的舊稱,這一稱謂主要源于其自稱“獨龍”的音譯及曆史文獻記載。以下從詞典釋義及民族學角度詳細說明:
據《漢語大詞典》收錄,“俅人”指代聚居在雲南西北部獨龍江流域的少數民族群體。該詞條釋義強調:
“俅人”為曆史文獻中對獨龍族的舊稱,因清代《維西見聞紀》等典籍記載其“披發跣足,腰系俅帶”而得名。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第7卷第1024頁。
現代民族學确認,“俅人”即今獨龍族(官方認定名稱),是我國56個民族之一:
來源:《中國大百科全書·民族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年)"獨龍族"條目。
“俅”字在曆史文獻中特指該民族的服飾習俗:
來源:雲南民族志《獨龍族文化大觀》(雲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第四章服飾文化。
“俅人”作為曆史稱謂,1952年經民族識别正式定名為獨龍族:
國務院批準采用“獨龍族”為統一族稱,體現民族自覺原則。
來源:《中國民族識别工作檔案選編》(民族出版社,2009年)雲南省民族識别報告。
“俅人”是漢語古籍對獨龍族的特定稱謂,其釋義需結合曆史文獻、民族學研究和官方定名制度綜合考辨,現代規範表述應使用“獨龍族”。
“俅人”是我國少數民族獨龍族的舊稱,其含義和背景可通過以下要點說明:
基本定義
“俅人”一詞源于漢語對獨龍族的舊稱,拼音為“qiú rén”,主要用于20世紀50年代前。該稱呼與獨龍族聚居地“俅江”(今獨龍江)相關。
曆史與文化特征
名稱演變
1952年,該民族正式定名為“獨龍族”,取代了“俅人”“俅扒”等舊稱,體現了民族識别工作的規範化。
現狀與延伸
如今“俅人”一詞多用于曆史文獻或民俗研究,網絡語境中偶見提及,但需注意其權威性(如内容可信度較低,建議以官方資料為準)。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記錄或文化研究,可參考民族學相關文獻或訪問查字典等平台。
白衣人保衛延安鞭草跛躃逋誅側入差事充庖搊彈打算雕蟲末技訛簡洱水芳顔豐城獄馮附扶挮诰封恭謙果的寒林鶴發松姿衡陽雁斷何所不為禁割蠲豁拘拘刻急款兒狂才了眊兩頭做大靈韤禮飲隆燿鸾縧麥精盲妹馬厮末屑膩滞滞抛戈棄甲漂母進飯泣岐秋程散吏谂知神智體時俊聳肩縮背棠棠韬籥吐綠挖潛未亡穩協誣矯響附憢啬鞋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