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拘攣不伸貌。一說美好貌。《莊子·大宗師》:“偉哉,夫造物者将以予為此拘拘也!” 成玄英 疏:“拘拘,攣縮不申之貌也。” 陸德明 釋文:“拘拘, 郭 音駒, 司馬 雲‘體拘攣也’; 王 雲‘不申也’。”《淮南子·精神訓》:“造化者其以我為此拘拘。” 高誘 注:“拘拘,好貌。” 清 史夢蘭 《疊雅》卷六:“拘拘,美好也。”
(2).拘泥貌。 唐 柳宗元 《與楊誨之第二書》:“今子曰:‘我不能翦翦拘拘,以同世取榮。’吾豈教子為翦翦拘拘哉!” 宋 文天祥 《己未上皇帝書》:“今何如時,尚拘拘孑孑於資格之末!” 元 吳澄 《送人遊武昌》詩:“丈夫落落志四海,俗士拘拘守一途。” 鄭振铎 《插圖本中國文學史》第九章一:“且 遷 ( 司馬遷 )之采用諸書,并不拘拘于采用原文。有古文不可通于今者,則改之。”
(3).自適貌。 宋 範成大 《桂海虞衡志·志禽》:“孔雀生高山喬木之上,人探其雛育之,喜卧沙中,以沙自浴,拘拘自適。”
(4).跳動貌。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二:“把不定心中拘拘地跳,眼睜得七角八角,兩箇将軍近不得其腳。” 元 孟漢卿 《魔合羅》第二折:“盼家門咫尺似天遙,好教我這會兒心焦,按不住小鹿兒拘拘地跳,端的是最難熬。”
勤勞貌。 唐 陸龜蒙 《祝牛宮辭》:“老農拘拘,度地不畝。東西幾得,七舉其武。”
“拘拘”是一個多義詞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拘攣不伸貌
指身體或物體蜷縮、無法舒展的狀态。如《莊子·大宗師》中“偉哉,夫造物者将以予為此拘拘也”,成玄英注解為“攣縮不申之貌”。部分文獻也解釋為“美好貌”,如《淮南子》高誘注稱“拘拘,好貌”。
拘泥貌
形容思想或行為受限制、不知變通。例如柳宗元《與楊誨之第二書》批評“翦翦拘拘,以同世取榮”,強調不應被世俗規則束縛。
自適貌
指自然舒適的狀态。範成大《桂海虞衡志》描述孔雀“拘拘自適”,即悠然自得之态。
跳動貌
用于形容心跳或物體跳動的樣子,如金代《西廂記諸宮調》中“心中拘拘地跳”。
現代漢語中,“拘拘”多指言行拘束、不自然,如“他說話時顯得拘拘謹謹”。近義詞包括“拘謹”“拘束”,反義詞則為“灑脫”“自然”。
如需進一步了解詞源或例句,可查閱《莊子》《淮南子》等古籍,或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工具書。
拘拘是一個動詞,意思是限制、約束、束縛。它用于形容人或事物被束縛、受到限制或被困在某種狀況下。
拘拘的部首是手,拆分為“扌”和“句”,其中“扌”是手的部首,表示與手相關的意思;“句”是拘拘的聲旁,表示拘束、約束的意思。
拘拘的筆畫數目為8畫。
拘拘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詞彙。它最早出現在《爾雅·釋義》中,意為限制、約束。
拘拘的繁體字為拘拘。
古代漢字寫法中,拘拘的字形為“”,該字形由兩個手的部首組成,表示雙手被束縛、受限的意思。
1. 他因為傷腿而拘拘地行走。
2. 那個小鎮的發展受到了政府政策的拘拘。
拘拘可以與其他詞組合成一些相關的詞語,例如:
1. 拘拘束縛:表示被束縛、受限制。
2. 拘拘自若:表示在困境中仍然保持自如、從容。
3. 拘拘無為:表示在某種拘束下不采取行動。
拘拘的近義詞包括:
1. 約束:有限制、束縛的意思。
2. 束縛:表示被束縛、受到限制。
3. 羁絆:表示受阻礙、限制。
拘拘的反義詞包括:
1. 自由:表示沒有束縛、限制。
2. 舒展:************發展、沒有拘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