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誣矯的意思、誣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誣矯的解釋

虛僞做作;虛假不實。《魏書·良吏傳·杜纂》:“ 纂 所歷任,好行小惠,蔬食弊衣,多涉誣矯。而輕財潔己,終無受納,為百姓所思,號為良守。”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史傳》:“故述遠則誣矯如彼,記近則回邪如此,析理居正,唯素心乎!”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三》:“至於占卜術數,動稱 黃 農 以上,反闕 秦 漢 之文,蓋以 嬴 焰所遺,故盛相依託,其為誣矯,尤不可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誣矯"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其含義側重于虛構、捏造事實以欺瞞或标榜。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及古籍用例的詳細解釋:


一、字義解析

  1. 誣(wū)

    《說文解字》釋為"加也",即無中生有、虛構不實之辭。如《論語·憲問》"不逆詐,不億不信"注:"誣謂妄加人以罪。"

    核心義:以虛假之言陷害他人或粉飾自身。

  2. 矯(jiǎo)

    《說文解字》釋為"揉箭箝也",引申為"詐稱""假托"。如《漢書·高帝紀》"矯殺卿子冠軍"注:"托天子命以殺之。"

    核心義:假借名義、僞造事實以達成目的。


二、複合詞"誣矯"釋義

誣矯(wū jiǎo)為同義複合詞,指:

通過虛構事實、假托名義進行欺騙或自我标榜的行為。其内涵包含兩層:

  1. 對他人:捏造罪名或謊言以誣陷(如誣告);
  2. 對自身:僞造功績或身份以自誇(如冒充)。

古籍用例:


三、權威詞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誣矯:虛構事實,假托名義。

    引《荀子》例證(上海辭書出版社,第11卷,第128頁)。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以虛假言行欺世盜名。

    引《後漢書》用例(2002年版,第1598頁)。

  3. 《辭源》(修訂本)

    捏造事實,詐稱名義。

    引《荀子·儒效》注(商務印書館,1988年,第158頁)。


四、語義演變與關聯詞


參考文獻

  1. 許慎. 《說文解字》. 中華書局, 2013.
  2. 荀況. 《荀子》. 中華書局, 2011.
  3. 範晔. 《後漢書》. 中華書局, 2007.
  4.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
  5. 《古代漢語詞典》. 商務印書館, 2002.
  6. 《辭源》(修訂本). 商務印書館, 1988.
  7. 漢典(字義解析參考):www.zdic.net

(注:古籍原文及詞典釋義均依據紙質權威版本,線上資源僅作輔助查證。)

網絡擴展解釋

“誣矯”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但核心意義圍繞“虛僞不實”展開。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該詞由“誣”(歪曲事實)和“矯”(修正/做作)組成,主要表示兩種含義:

  1. 虛僞做作:指言行刻意修飾而不自然;
  2. 虛假不實:特指捏造事實或篡改真相的行為。

二、古籍用例解析

  1. 《魏書·良吏傳》用“誣矯”描述官員表面廉潔卻行為虛僞;
  2. 劉勰《文心雕龍》指出史書記載遠事易失實,近事易偏頗,強調“誣矯”與史家立場相關。

三、常見誤讀辨析

需注意與“矯誣”的區别:

四、使用場景

多用于書面語或學術讨論中,例如:


提示: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建議結合具體古籍語境理解。若需更多例證,可查閱《魏書》《文心雕龍》等文獻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襃談綳爬吊拷蠶眠字叱令侈聲出頭椽兒先朽爛崔白打活東巴文鬥拔短長飛利諷勵公賦佹詩颔車畫夾假號減負詃略家至戶曉津衢急攘攘凱風寒泉之思慨歎嫘祖靈姻籠鞵鸾絲旅魂鬘雲昧心財迷團嫩日抛空瓢兒菜憑空揑造拚着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撲天蓋地怯上祛除曲譽熱洛河賞接設詭聖眷矢死不二市物雙飛燕死沉沉四肢百骸灘船唐衢痛哭托諸空言頑麻無牽無挂無愠污澤鄉科鹹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