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反問的語氣表示無所不為。《南史·孔琇之傳》:“有小兒年十歲,偷刈隣家稻一束, 琇之 付獄案罪。或諫之, 琇之 曰:‘十歲便能為盜,長大何所不為?’”
“何所不為”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總結如下:
最早見于《南史·孔琇之傳》。記載孔琇之審理一宗十歲孩童偷稻的案件時,他認為:“十歲便能偷盜,長大後還有什麼事情做不出來?”(“十歲便能為盜,長大何所不為?”),由此引申出成語的批判性含義。
如需更完整釋義或出處原文,可參考《南史》或漢典等古籍。
何所不為這個詞是指什麼都可以做的意思。它由兩個部分組成:何(hé)和所(suǒ)。
何字的部首是人,并且它的筆畫數是7;所字的部首是手,并且它的筆畫數是6。
何所不為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說文解字》中的解釋。在古代,人們相信天地萬物都是有靈性的,也就是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有可能發生。因此,何所不為可以表達一種無所不能的意義。
在繁體字中,何所不為的寫法和簡體字一樣。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例如,在西漢末年的《切韻》中,何字的下方是個小勾,表示手。所字的上面是個小人,表示人。可以看出,古代的人們通過圖形來表現字義。
例句:
1. 他為了成功,何所不為。
2. 隻要我們有信心和努力,何所不為都能夠實現。
組詞:無所不為、到處為所欲為、所向無敵。
近義詞:無所不能、什麼都能做。
反義詞:無所不能、什麼都不能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