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削的意思、補削的詳細解釋
補削的解釋
彌縫其阙。《荀子·臣道》:“事暴君者,有補削,無撟拂。” 王先謙 集解引 王引之 曰:“聽從、諫争、諂諛、補削、撟拂皆兩字同義,補削,謂彌縫其闕也。削者,縫也。”
詞語分解
- 補的解釋 補 (補) ǔ 把殘破的東西加上材料修理完整:縫補。補葺。亡羊補牢。 把缺少的東西充實起來或添上:彌補。補充。貼補。補習。滋補。 益處:不無小補。于事無補。 挖剜 筆畫數:; 部首:衤; 筆順編號:
- 削的解釋 削 ā 用刀切去或割去:削皮。削發(?)。刮削。削足適履(把腳削去一塊來適應小鞋,喻遷就或勉強湊合)。 減少,删除:削剔。削職。削損。 像刀削過似的,一般形容陡峭或消瘦:削壁。削立(陡峭壁立)。瘦削。
網絡擴展解釋
“補削”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bǔ xuē,其核心含義是“彌縫其阙”,即通過修補或調整來彌補缺陷、糾正不足。以下是詳細解釋:
1.詞義解析
- 補:指修補、補充,如填補漏洞或完善不足。
- 削:此處并非“削減”,而是通“縫”,指縫合、修正。兩字并列,強調通過修補和調整來完善事物。
2.出處與語境
- 源自《荀子·臣道》:“事暴君者,有補削,無撟拂。”意為侍奉暴君時,應通過委婉的方式彌補其過失,而非直接對抗。
- 清代學者王引之在《荀子集解》中進一步解釋:“補削,謂彌縫其闕也。”說明該詞用于描述對君主或上位者錯誤的間接糾正。
3.用法特點
- 屬于古漢語中的複合詞,兩字同義并列,常見于典籍或文言文語境。
- 強調“間接修正”,與“撟拂”(直接對抗)形成對比,體現儒家思想中委婉勸谏的智慧。
4.現代延伸
-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但在研究古籍或讨論傳統文化時,可引申為“通過溫和手段彌補缺陷”。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體用例,可參考《荀子》相關章節及王引之的注解。
網絡擴展解釋二
補削(bǔ xuē)這個詞的意思是修補或修整某物,特别是在制造、建築或工程項目方面進行修整。補削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補”和“削”。
“補”的部首是“巳”,筆畫數為3;“削”的部首是“刂”,筆畫數為2。
該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是根據漢字的本義和用法發展而來的。
在繁體字中,補削的寫法是「補削」。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大體上仍然可辨認。例如,在戰國時期的金文中,補削的寫法為「蔔/巳/刀」。
以下是關于補削的例句:
1. 他們雇傭了一些工人來補削房子的裂縫。
2. 這台機器需要經過維修和補削,才能正常運行。
一些與補削相關的組詞包括:修補、修整、整修、維修。
補削的近義詞有:修補、修整、整修。
補削的反義詞可能是:破壞、損壞、破裂。
希望以上内容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有任何其他問題,隨時告訴我哦!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