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誦讀不忘。《國語·楚語上》:“自卿以下,至于師長士,苟在朝者,無謂我老耄而舍我,必恭恪於朝,朝夕以交戒我,聞一二之言,必誦志而納之,以訓導我。” 韋昭 注:“志,記也。”
(2).述志。《文選·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進謀誦志,以沃朕心。” 李周翰 注:“誦,述也。”
“誦志”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指通過誦讀來牢記内容或訓導,強調對知識的記憶與傳承。例如《國語·楚語上》提到:“聞一二之言,必誦志而納之,以訓導我”,韋昭注釋“志”為“記”,即通過誦讀将他人言論銘記于心,并用于自我約束。
指向他人陳述自己的志向或主張。如南朝王融在《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中寫道:“進謀誦志,以沃朕心”,李周翰注釋“誦”為“述”,即通過言辭表達個人志向,以求啟發他人。
如需更深入的例句或曆史演變分析,可參考古籍原文或權威詞典來源。
《誦志》是一個漢字詞彙,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誦”和“志”。
“誦”字的部首是讠,總共有7畫;而“志”字的部首是心,總共有7畫。
《誦志》的來源可以追溯至古代漢語,其中“誦”意為背誦、口訣、吟誦等,而“志”指的是志向、志願、志向等。合在一起,表示通過背誦和吟誦來堅定自己的志向和決心。
《誦志》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誦志」。
在古時候,「誦志」可以有多種不同的寫法,例如「誦志」、「唱志」等。這些寫法反映了當時人們的文化和審美觀念。
他每天都會默念着一篇《誦志》,以激發自己對學習的熱情和動力。
誦讀、誦經、志向、志願等。
背誦、吟誦、默誦。
放棄、迷茫、消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