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誦志的意思、誦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誦志的解釋

(1).誦讀不忘。《國語·楚語上》:“自卿以下,至于師長士,苟在朝者,無謂我老耄而舍我,必恭恪於朝,朝夕以交戒我,聞一二之言,必誦志而納之,以訓導我。” 韋昭 注:“志,記也。”

(2).述志。《文選·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進謀誦志,以沃朕心。” 李周翰 注:“誦,述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誦志"一詞在漢語詞典中的解釋可分為以下四個層面:

一、基本釋義 "誦志"為動賓結構複合詞,指通過吟誦方式表達志向或抱負。其中"誦"指有節奏地朗讀詩文,《說文解字》解為"諷誦也";"志"本義為心之所向,《古代漢語詞典》注為"心意,志向"。二字結合特指通過特定文學形式傳遞思想主張,常見于古典文獻中人物抒發政治理想或道德追求的語境。

二、詞源發展 該詞最早可追溯至《詩經》時代,在《毛詩序》"詩者,志之所之也"的理論框架下發展成形。漢代鄭玄注《周禮》時提到"誦志以合雅",強調其與雅樂的配合關系。至唐宋時期,文人群體将"誦志"發展為獨立的文學創作範式,如韓愈《送孟東野序》所述"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的抒情傳統。

三、用法特征

  1. 文體應用:主要見于賦體、骈文及拟古類作品,如班固《兩都賦》序言"或以抒下情而通諷喻,或以宣上德而盡忠孝"
  2. 語用限制:多用于正式場合或書面表達,如《文心雕龍·明詩》載"漢初四言,韋孟首唱,匡谏之義,繼軌周人"
  3. 情感維度:兼具理性表達與情感抒發的雙重特質,符合《文賦》"詩緣情而绮靡,賦體物而浏亮"的創作原則

四、近義辨析 與"言志""述懷"構成近義關系,但存在細微差異:

參考文獻: 《說文解字注》《古代漢語詞典》《文心雕龍譯注》《中國文學批評史》

網絡擴展解釋

“誦志”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1.誦讀不忘

指通過誦讀來牢記内容或訓導,強調對知識的記憶與傳承。例如《國語·楚語上》提到:“聞一二之言,必誦志而納之,以訓導我”,韋昭注釋“志”為“記”,即通過誦讀将他人言論銘記于心,并用于自我約束。

2.述志

指向他人陳述自己的志向或主張。如南朝王融在《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中寫道:“進謀誦志,以沃朕心”,李周翰注釋“誦”為“述”,即通過言辭表達個人志向,以求啟發他人。


補充說明

如需更深入的例句或曆史演變分析,可參考古籍原文或權威詞典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百喙保價信貝甯鼈封臂肩測旗長跂打标彽徊堆垛死屍睹物思人法窟凡驽非難風廊告化子缑峰挂搭僧貴異蠱慝姑缯駭恐憨憨滑滑惶懼惶灼懽趣獲車儉歲機不旋踵界筆節湊結繩而治解隋金剛眼睛唧哝謹始巨流曆事文書例轉賣約滅口名邦納宦頗黎旗布勤工儉學泣岐路阙絕取舍兩難射牛受田讨惹厭托寵旺健王縣令五精五幸向晨相去無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