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指手工業、商業。與稱為“本業”的農業相對。《史記·貨殖列傳》:“夫用貧求富,農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繡文不如倚市門,此言末業,貧者之資也。”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涉務》:“耕種之,茠鉏之……凡幾涉手而入倉廩,安可輕農事而貴末業哉?” 唐 李翺 《疏改稅法》:“由是豪家大商,皆多積錢以逐輕重,故農人日困,末業日增。” 宋 司馬光 《贈都官郎中司馬君墓志銘》:“君晝夜服勤,不遺餘力,專以稼穡畜牧緻饒給,不事奇衺末業。”
“末業”是中國古代經濟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具體解釋如下:
“末業”指代手工業與商業,與以農業為主的“本業”相對。古代社會普遍存在“重本輕末”的觀念,認為農業是立國之本,而工商業屬于次要産業。
經濟結構
古代将直接生産糧食的農業視為“本”,而工商業因不直接創造糧食被歸為“末”。如《史記·貨殖列傳》提到“農不如工,工不如商”,反映當時逐利現象。
政策導向
曆代王朝多推行“重農抑商”政策,如北齊顔之推批評“輕農事而貴末業”,唐代李翺指出“末業日增”導緻農民貧困,宋代司馬光也強調專注農業、排斥“末業”。
“末業”反映了古代中國以農為本的經濟思想,其定義和政策導向對傳統社會結構産生深遠影響。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記載,可參考《史記》《顔氏家訓》等原始史料。
末業(mò yè)是一個漢語詞彙,由兩個字組成。下面将對這個詞進行拆分、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等方面進行解釋。
末業是由末和業兩個字組成的,其中末是一個漢字,部首是木,筆畫數為5;業是一個漢字,部首是業,筆畫數為5。
末業這個詞最早出現在現代漢語中,它是由古代漢語中的“末”和“業”兩個詞彙合并而成。末表示結束、終結的意思,業表示工作、職業的意思。結合在一起,末業表示一個人所從事的最後一份工作或職業。
末業的繁體寫法為「末業」。
在古代漢字中,末業的寫法有所不同。末可以寫為「便木」,業可以寫為「牙刂」。
他的末業是一位著名的音樂家。
末業這個詞可以與其他詞彙組合,形成新的詞語,比如末業轉型、末業危機、末業規劃等。
末業的近義詞包括最後工作、最終職業等。
末業的反義詞是初業,表示一個人從事的第一份工作或職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