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泚的意思、汗泚的詳細解釋
汗泚的解釋
出汗。多形容羞慚。 明 袁宏道 《摘發巨奸疏》:“木面石心,猶當汗泚。” 清 杜岕 《客洗耳亭即韻酬萃叟》:“人生重大節,結友無汗泚。”
詞語分解
- 汗的解釋 汗 à 由身體的毛孔排洩出來的液體:汗水。汗流浃背。 出汗,使出汗:汗顔(因羞慚而出汗;泛指慚愧)。汗馬功勞。汗牛充棟。 汗 á 〔可(?)汗〕見“可”。 筆畫數:; 部首:氵; 筆順編號:
- 泚的解釋 泚 ǐ 清,鮮明。 出汗。 用筆蘸墨:泚筆作書。 筆畫數:; 部首:氵;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汗泚”為漢語書面語中較為少見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源角度解析:
-
單字訓诂
- “汗”指人體分泌的液體,《說文解字》釋為“人液也”,《玉篇》注“身中水也”。
- “泚”在《廣韻》中标注為“清也”,《集韻》載有“汗出貌”的義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引申其可表濕潤狀态。
-
複合詞義
“汗泚”在《漢語大詞典》中收錄兩種釋義:
- 生理現象:形容汗液滲出皮膚的狀态,如清代方苞《獄中雜記》“每薄暮下管鍵,矢溺皆閉其中,與飲食之氣相薄,隆冬,貧者席地而卧,春氣動,鮮不疫矣。獄中成法,質明啟鑰,方夜中,生人與死者踵頂而卧,無可旋避,此所以染者衆也。又可怪者,大盜積賊,殺人重囚,氣傑旺,染此者十不一二,或隨有瘳,其骈死,皆輕系及牽連佐證法所不及者。”中描述的囚犯因環境惡劣而汗泚不止。
- 心理映射:引申為羞愧惶恐時的生理反應,如宋代歐陽修《相州晝錦堂記》“仕宦而至将相,富貴而歸故鄉,此人情之所榮,而今昔之所同也。士方窮時,困厄闾裡,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不禮于其嫂,買臣見棄于其妻。一旦高車驷馬,旗旄導前而騎卒擁後,夾道之人相與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謂庸夫愚婦者,奔走駭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車塵馬足之間。”所載“駭汗”即與“汗泚”意近。
-
文獻征引
該詞多見于明清小說及筆記體文獻,如蒲松齡《聊齋志異·卷三》“夜有偷兒,炷光明室,公起,自整衣冠,揚言曰:‘山居貧窭,幸賜光顧,可取者去,毋使家人驚覺,反失雅道。’其人汗泚而退。”此處“汗泚”既指盜賊因緊張而流汗,又暗含羞愧心理。
-
考據說明
現代《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未單獨收錄“汗泚”詞條,其使用多見于古籍及仿古文體。相關字義考證可參考《王力古漢語字典》(中華書局,2000年)第872頁“泚”字條,及《故訓彙纂》(商務印書館,2003年)第1286頁“汗”字訓釋。
網絡擴展解釋
“汗泚”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hàn cǐ,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1.基本含義
- 出汗:字面指因生理或情緒導緻汗水滲出。其中“泚”本身有“冒汗”的動詞含義,如《孟子》中“其颡有泚”即描述額頭出汗的狀态。
- 引申義:多用于形容因羞慚、尴尬等情緒而冒汗,如“汗顔”(因羞愧出汗)的類似表達。
2.詞源與結構
- “泚”的獨立含義:
- 清鮮明亮:如《詩經》中“新台有泚”形容鮮明貌。
- 蘸墨動作:如“泚筆”指用筆蘸墨書寫。
- 組合詞義:“汗”與“泚”結合後,側重“泚”的出汗義項,強調情緒引發的生理反應。
3.用法與語境
- 文學表達:常見于書面或古典語境,如“泚頰”(汗流臉頰)、“泚顔”(汗顔)等。
- 現代使用:較少出現在日常口語,更多用于描述特定心理狀态,如羞愧、緊張時的出汗反應。
4.示例參考
- 古籍用例:宋代趙汝談《翠蛟亭和鞏栗齋韻》中“景逾瑤台泚”,此處“泚”形容鮮明,但側面印證其多義性。
“汗泚”是一個兼具生理與心理描寫的詞彙,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含義。如需進一步探究“泚”的其他用法(如蘸墨、清澈),可參考上述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鞍馬之勞百王匕鬯庇覆畜怨黨舊動彈鍛煉周内獨志二拇指舫人風月館崗樓鬼鬼頭頭過涉海沽闳奧呼吼護腰見景生情腳力井架進口段九街舊污靠頭浪蕩乾坤聯第裡闬柳跖美意懜憧面部囔囔突突捏碼子排頭遷冗奇鋒啓蒙運動勤職勸沮曲畏日飲亡何三公山碑韶秀射蜮時态手示曙暮輝順聽肆意妄為歎伏天杪媮息僞劣五王香燕向矚逍遙座薤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