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秋季成熟。 南朝 梁 王僧孺 《吏部郎表》:“寧為天覆地長,復與雨露相滋,秋成春發,必如暄寒無爽。”
(2).收獲;收成。 唐 杜牧 《八月十二日得替後移居霅溪館因題長句四韻》:“萬家相慶喜秋成,處處樓臺歌闆聲。”《元史·李元禮傳》:“時當盛夏,禾稼方茂,百姓歲計,全仰秋成,扈從經過,千乘萬騎,不無蹂躪。”《醒世姻緣傳》第三一回:“這秋成的時候尚且如此,若到了冬春,這些飢民若不設法救濟,必定半個不存。”
(3).指秋季成熟的莊稼。 隋 李播 《周天大象賦》:“薦秋成於八穀,務春採於扶筐。”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一:“ 復之 ( 胡復之 )有莊,與 馬士英 之莊鄰,田甚腴。 士英 令其子以三千金強買之……未幾國變,田仍歸 胡 ,官價半原值耳,田中秋成已熟, 馬氏 之工本也。”
“秋成”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綜合不同權威來源的信息如下:
秋季成熟
指農作物在秋天成熟的過程。例如南朝梁王僧孺《吏部郎表》中“秋成春發”即描述自然生長規律。
收獲或收成
表示秋季的豐收成果。唐代杜牧詩句“萬家相慶喜秋成”描繪了百姓慶祝豐收的場景。
秋季成熟的莊稼
直接代指秋天成熟的農作物,如《元史·李元禮傳》提到“百姓歲計,全仰秋成”,強調莊稼對民生的重要性。
多用于描述農業活動、自然規律,或借喻個人成就。例如:“曆經數載研究,他終于迎來學術生涯的秋成。”
注:不同來源對“秋成”是否為成語存在差異,建議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秋成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秋天到來,成熟。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秋季果實成熟的景象。
秋(huī):拆分部首為禾,總筆畫數為9。
成(chéng):拆分部首為戈,總筆畫數為8。
秋成的來源是《詩經·秋風辭》,這是一部古代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在該詩篇中,“秋成”一詞描述了秋風吹拂下果實成熟的景象,成為了秋季豐收的象征。
秋成的繁體字為「秋成」,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秋成的書寫方式并不完全相同。根據古籍記載,《康熙字典》中對秋成的描寫是“禾兒戈心”。這種寫法在明朝和清朝時期較為常見。
1. 秋成之時,果實累累,豐收的希望讓人心情愉悅。
2. 秋成後,大家紛紛忙着采摘水果,慶祝豐收的季節。
組詞:秋天、秋風、秋雨、豐收、成熟、果實
近義詞:秋實、秋收、秋果
反義詞:春花、夏浪、冬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