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毫無意味或毫無興緻的樣子。 明 楊慎 《丹鉛雜錄·論衡》:“蓋文有以含蓄不盡為工者……説盡,則索然無味矣。”《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二回:“ 豹英 至此,也自索然無味,隻得把幾件父親所用的衣服,及姨娘幾件細毛衣服要了,動身回省。” 魯迅 《且介亭雜文末編·“************”(三)》:“我情願做一回‘文剪公’,因為事情和文章都有意思,太删節了怕會索然無味。”亦作“ 索然寡味 ”。 劉師培 《論近世文學之變遷》:“然以空疏者為之,則枯木朽荄,索然寡味,僅得其轉折波瀾。” 沙汀 《困獸記》二二:“現在,依舊是那些紅緞對聯,那些題款,但當他凝神望定它們的時候,他的興緻卻索然寡味了。”
索然無味(suǒ rán wú wèi)是漢語成語,形容事物枯燥無趣,令人失去興趣,多用于評價文章、活動或經曆缺乏吸引力。以下是詳細解析:
如需更多典故或擴展用例,可參考古籍《丹鉛雜錄》或魯迅雜文。
《索然無味》是一個成語,意思是事情毫無趣味、乏味無味、枯燥無聊。
《索然無味》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為“纟”、“火”和“口”,總共有15畫。
《索然無味》最早出現在明代馮夢龍的《喻世明言》中,故事中講述了一個官員勸告小孩子不要念書的故事,“索然無味”也就是用來形容他對書籍的厭倦和無趣。
《索然無味》的繁體寫法為「索然無味」。
在古代文獻中,有時會将《索然無味》寫作「索然無味」或「索顈無味」等不同的字形。
1. 這本書真是索然無味,看了幾頁就不想再看下去了。
2. 這場比賽太索然無味了,沒有任何懸念和樂趣。
無趣、乏味、枯燥、索然、索然寡味、索然無趣、索然無味、索然寡情
乏味、枯燥、無聊、索然寡味
有趣、有味、生動、豐富、有意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