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ke an autumn breeze passing by the ear] 比喻毫不動心
富貴之于我,如秋風之過耳。——漢· 趙晔《吳王壽夢傳》
像秋風從耳邊吹過。比喻漠不關心、毫不在意。 漢 趙晔 《吳越春秋·吳王壽夢傳》:“富貴之於我,如秋風之過耳。” 元 關漢卿 《救風塵》第二折:“那一個不指皇天各般説咒,恰似秋風過耳早休休。”《西遊記》第七七回:“莫説是麻繩捆的,就是碗粗的棕纜,隻也當秋風過耳,何足罕哉!”
“秋風過耳”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qiū fēng guò ěr,字面意思是“像秋風從耳邊吹過一樣”,比喻對某件事毫不在意或認為與自身無關。
出處與典故
源自漢代趙晔《吳越春秋·吳王壽夢傳》。春秋時期,吳王壽夢欲将王位傳給四子季劄,但季劄堅辭不受,并說:“富貴之于我,如秋風之過耳。” 表明他對權力和財富的淡漠态度。
用法與結構
近義詞與反義詞
文學引用
元代關漢卿在《救風塵》中寫道:“那一個不指皇天各般說咒,恰似秋風過耳早休休。” 展現了成語在古典文學中的應用。
現代示例
可用于批評他人對重要事務的忽視,如:“他對社會問題的讨論,總如秋風過耳,從不深思。”
“秋風過耳”通過生動的自然現象,隱喻人對事物的淡漠态度,既有曆史典故的深度,也在現代語境中保留了批判性含義。使用時需注意其貶義傾向,避免誤用于中性或褒義場景。
《秋風過耳》是一個成語,意為說話聲音輕微,如秋風吹過耳畔般細微。
《秋風過耳》的拆分部首為秋、風、過、耳,總共有16個筆畫。
《秋風過耳》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漢代的《文選·王粲·答張璞詩》中:“秋風過耳,略可聞也。”形容說話聲音細微。
《秋風過耳》是對《秋風過耳》的繁體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秋風過耳》的寫法略有不同,具體寫法可以參考古代文字學研究資料。
1. 在會議上,他說話的聲音輕柔得就像《秋風過耳》一樣。
2. 這個孩子平時話不多,有時候隻能像《秋風過耳》一般吐露心聲。
風過耳、秋風、過耳
聲如蚊蚋、細聲細氣、細聲細響等。
聲如洪鐘、震耳欲聾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