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ke an autumn breeze passing by the ear] 比喻毫不动心
富贵之于我,如秋风之过耳。——汉· 赵晔《吴王寿梦传》
像秋风从耳边吹过。比喻漠不关心、毫不在意。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富贵之於我,如秋风之过耳。” 元 关汉卿 《救风尘》第二折:“那一个不指皇天各般説咒,恰似秋风过耳早休休。”《西游记》第七七回:“莫説是麻绳捆的,就是碗粗的棕缆,只也当秋风过耳,何足罕哉!”
“秋风过耳”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qiū fēng guò ěr,字面意思是“像秋风从耳边吹过一样”,比喻对某件事毫不在意或认为与自身无关。
出处与典故
源自汉代赵晔《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春秋时期,吴王寿梦欲将王位传给四子季札,但季札坚辞不受,并说:“富贵之于我,如秋风之过耳。” 表明他对权力和财富的淡漠态度。
用法与结构
近义词与反义词
文学引用
元代关汉卿在《救风尘》中写道:“那一个不指皇天各般说咒,恰似秋风过耳早休休。” 展现了成语在古典文学中的应用。
现代示例
可用于批评他人对重要事务的忽视,如:“他对社会问题的讨论,总如秋风过耳,从不深思。”
“秋风过耳”通过生动的自然现象,隐喻人对事物的淡漠态度,既有历史典故的深度,也在现代语境中保留了批判性含义。使用时需注意其贬义倾向,避免误用于中性或褒义场景。
《秋风过耳》是一个成语,意为说话声音轻微,如秋风吹过耳畔般细微。
《秋风过耳》的拆分部首为秋、风、过、耳,总共有16个笔画。
《秋风过耳》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汉代的《文选·王粲·答张璞诗》中:“秋风过耳,略可闻也。”形容说话声音细微。
《秋風過耳》是对《秋风过耳》的繁体写法。
在古时候,汉字《秋风过耳》的写法略有不同,具体写法可以参考古代文字学研究资料。
1. 在会议上,他说话的声音轻柔得就像《秋风过耳》一样。
2. 这个孩子平时话不多,有时候只能像《秋风过耳》一般吐露心声。
风过耳、秋风、过耳
声如蚊蚋、细声细气、细声细响等。
声如洪钟、震耳欲聋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