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白鲦的意思、白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白鲦的解釋

亦作“ 白鯈 ”。亦作“ 白條 ”。魚名。産于淡水,大者長尺許,腹白,鱗細,好群遊水面。《詩·周頌·潛》“鰷鱨鰋鯉” 漢 鄭玄 箋:“鰷,白鰷也。” 高亨 注:“鰷,又名白條魚。”《莊子·秋水》“鯈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 唐 成玄英 疏:“鯈魚,白鯈也。”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鱗三·鲦魚》:“鰷,生江湖中小魚也。長僅數寸,形狹而扁,狀如柳葉,鱗細而整,潔白可愛,性好羣遊。” 阿英 《年畫的叫賣》:“手裡拿個大白條,鱗眼勿動還會跳。”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白鲦(bái tiáo),學名Hemiculter leucisculus,是鯉科鲌亞科的一種小型淡水魚類,在中國分布廣泛。以下從漢語詞典釋義、生物學特征及文化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一、漢語詞典釋義

  1. 基本定義

    白鲦指一種體細長、側扁,背部青灰、腹部銀白的淡水魚,常群遊于水體上層。《漢語大詞典》将其描述為“體長約十餘厘米,行動迅捷,以浮遊生物為食”的常見魚類。

  2. 别名考據

    古稱“鮂”(《說文解字》),現代俗稱“餐條”“藍刀魚”。《現代漢語詞典》标注其地方異名包括“遊鲦”“青鱗子”,體現地域命名差異。

二、生物學特征

  1. 形态辨識

    體長10–15厘米,側線完整且明顯下彎,胸鳍尖長,尾鳍深分叉。背部淡青灰色,腹部及側線下緣呈銀白色,鱗片邊緣具黑色暗紋(依據《中國動物志·硬骨魚綱》)。

  2. 生态習性

    屬雜食性,主食枝角類、藻類及水生昆蟲。喜溫性群栖魚類,常見于江河湖泊緩流區,對水質變化敏感,是生态監測指示物種之一。

三、文化與應用

  1. 文學意象

    《莊子·秋水》“鲦魚出遊從容”之“鲦”即指白鲦,象征自由閑適。明代《食物本草》載其“味甘性溫”,但實際因骨刺多,經濟價值較低。

  2. 漁業地位

    雖非主養經濟魚類,但作為天然水體生物鍊關鍵環節,對維持水域生态平衡具重要意義。其種群動态可反映水域富營養化程度。


權威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M].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
  2.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M]. 商務印書館, 2016.
  3. 中科院動物研究所. 《中國動物志·硬骨魚綱》[M]. 科學出版社, 2006.
  4. 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 《中國淡水魚類養殖學》[M]. 中國農業出版社, 2018.
  5. 李時珍(明). 《本草綱目》(校注本)[M].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5.

網絡擴展解釋

“白鲦”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主要釋義如下:

1. 基本定義
白鲦是一種淡水魚,學名Hemiculter leucisculus,屬鯉科魚類。其别名較多,如“白條”“白鯈”等,不同地區方言中也有“白小”等稱呼()。古稱“䱗”“鲦”,《詩經》中即有記載,鄭玄注《周頌·潛》時提到“鰷,白鰷也”()。

2. 形态與習性

3. 文化及文獻記載

其他釋義
“白魚”一詞在古籍中另有蛀蟲(蠹魚)或麥類害蟲的釋義(),但現代語境下主要指白鲦魚。

别人正在浏覽...

挨近暗蔽秉承曹伍乘勢塵下從命大顔打一棒快毬子彫瘵跌逿釘耙都阃方厲分徹佛甲草高大革任鞲緤國記恢豁潔身金錢花禁咒紀系拉朽連蝶連軋機廉制立規矩黎丘丈人龍蛇之章馬棚目成南鍼袢延潛籁潛淪恰意取悅髯須主簿榮冠桑海桑中嫂嫂賞不踰日脤膰之國折俎失貌市準私積誦記宿頭通路酒推緻荼苦外朗枉遏圬人骁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