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量的意思、講量的詳細解釋
講量的解釋
研習思量。 宋 朱熹 《答呂子約書》:“是皆酬酢講量之事也,豈以此而害夫持養之功哉。” 宋 朱熹 《朱子語類》卷一一九:“又曰:體驗是自心裡暗自講量一次。”
詞語分解
- 講的解釋 講 (講) ǎ 說,談:講話。講叙。 把事情和道理說出來:講說。講學。講武。講演。講義。講師。講壇。 注重某一方面,并設法使它實現:講求。講團結。 和解:“而秦未與魏講也”。 商量,商議:講價兒。講條
- 量的解釋 量 á 确定、計測東西的多少、長短、高低、深淺、遠近等的器具:量具。量杯。量筒。量角器。 用計測器具或其他作為标準的東西确定、計測:計量。測量。量度。量體溫。 估計,揣測:估量。思量。打量。 質 量
專業解析
“講量”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商議、斟酌、考量,常用于需要權衡、讨論以達成共識或做出決定的語境中。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的詳細解釋:
-
基本釋義:
“講量”意指商議、斟酌、權衡。它強調在行動或決策前,通過溝通、思考來仔細衡量事情的輕重、得失或分寸。
-
字源與構成:
- 講(講):本義為“和解”、“談論”,引申為“商議”、“商讨”、“講究”。
- 量:本義為“測量”、“計算”,引申為“衡量”、“估量”、“限度”。
- 二字組合,“講量”即指通過商議(講)來進行衡量(量),綜合起來就是經過商讨、斟酌以做出判斷或決定。
-
使用場景:
該詞常用于需要謹慎處理、需要雙方或多方溝通協調的事務中,例如:
- 商議事情的可行性或具體辦法(“此事需仔細講量”)。
- 權衡利弊得失(“講量利害關系”)。
- 斟酌言語或行為的分寸(“說話要講量,不可傷人”)。
- 考量人情事理(“做事要講量情理”)。
-
同義詞:
商議、斟酌、權衡、考量、商量、計議、琢磨、掂量。
權威詞典來源參考:
- 《漢語大詞典》(線上版):對“講量”有明确收錄,釋義為“商議斟酌”。該詞典是中國規模最大的漢語語文詞典,具有極高的權威性。
-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台灣):由台灣“教育部”推出,是重要的現代漢語規範詞典,也收錄了“講量”一詞,釋義為“商量、斟酌”。
- 《現代漢語詞典》(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作為現代漢語的規範詞典,雖未單獨收錄“講量”詞條,但其對“講”和“量”的釋義支持了“講量”作為“商議衡量”的合成詞理解。
- 《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大型綜合性辭典,其語詞分冊對古漢語和現代漢語詞彙均有詳細解釋,可作為理解“講量”用法的參考。
網絡擴展解釋
“講量”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含義為研習思量,常見于宋代文獻。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
核心含義
指對事物進行深入思考、反複推敲,強調在學術或實踐中進行細緻的研究和衡量。例如朱熹在《答呂子約書》中提到:“是皆酬酢講量之事也”,即強調通過交流與思辨來提升認知。
-
語境關聯
該詞常與“體驗”并用,如《朱子語類》中“體驗是自心裡暗自講量一次”,表明其與内心反思、理性分析相關。
二、讀音與構成
- 拼音:jiǎng liàng(部分文獻注音為jiǎng liáng,但主流讀音為jiǎng liàng)。
- 構詞:“講”指讨論、研究,“量”指衡量、評估,組合後引申為綜合性的思考與判斷。
三、其他可能釋義
有少數來源(如)将其解釋為“言談時講究分寸”的成語,但此用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與方言或特定語境相關,需謹慎使用。
四、應用場景
主要用于描述學術探讨、哲學思辨或對複雜問題的分析,例如:
“學者需反複講量,方能悟透經典深意。”
提示: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朱熹相關原著或權威詞典(如《漢典》)。
别人正在浏覽...
報路出牒大禍臨頭大醮德勝頭廻電斷帝宸鼎濙诋娸蔸子蠹心飛盞風棹高聳入雲閤下工竣孤另豪門貴宅合勢回光反照奸鋒剪切力羯羠禁地巨踴可憐生寇擾跨鞋蘭湯立車臨察吏隱籠絷镂金鋪翠攣卧路倒虜酒甪直媚嬌沐猴衣冠南巢貧困潦倒窮岡蚺蛇藤柔範軟絆山腹上行沈埃笙竽聖治十數天人師停私微特缊縷五技鼠舞末謝公乞墅夕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