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絶辔的意思、絶辔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絶辔的解釋

1.猶脫缰。形容馬奔馳神速。亦用以喻士之俊逸不群。2.傳說中的地名。

詳細解釋

1.猶脫缰。形容馬奔馳神速。亦用以喻士之俊逸不群。 唐 孔穎達 《<毛詩正義>序》:“擢秀幹於一時,騁絶轡於千裡。”

2.傳說中的地名。《逸周書·嘗麥》:“ 赤帝 大懾,乃説於 黃帝 ,執 蚩尤 ,殺之於 中冀 ,以甲兵釋怒,用大正順天思序,紀於大帝,用名之曰 絶轡 之野。” 北周 庾信 《周五聲調曲·角調曲一》:“止戈見於 絶轡 之野,稱伐聞於 丹水 之征。”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絶辔(jué pèi)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由“絶”(通“絕”)和“辔”二字構成,字面意為“斷絕馬缰繩”,引申為徹底放棄、斷絕關系或脫離束縛的深層含義。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字義分解

  1. 絶(絕)

    • 本義為“斷絕”“割斷”,如《說文解字》:“絕,斷絲也。”
    • 引申為“徹底停止”“摒棄”,如《論語·子罕》:“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2版)第9卷,第1103頁。

      《漢語大詞典》線上版(需訂閱訪問)

  2. 辔(pèi)

    • 指駕馭馬匹的缰繩,《說文解字》:“辔,馬辔也。”
    • 象征控制、約束或方向,如《詩經·秦風·小戎》:“四牡孔阜,六辔在手。”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10卷,第132頁。


二、典故與引申義

“絶辔”最早見于《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伯州犁曰:‘騁而左右,何也?’曰:‘召軍吏也。’‘皆聚于中軍矣。’曰:‘合謀也。’‘張幕矣。’曰:‘虔蔔于先君也。’‘徹幕矣。’曰:‘将發命也。’‘甚嚣,且塵上矣。’曰:‘将塞井夷竈而為行也。’‘皆乘矣,左右執兵而下矣。’曰:‘聽誓也。’‘戰乎?’曰:‘未可知也。’‘乘而左右皆下矣。’曰:‘戰禱也。’伯州犁以公卒告王……

及戰,射其王中目。王召養由基,與之兩矢,使射呂锜,中項,伏弢。以一矢複命。郤至三遇楚子之卒,見楚子必下,免胄而趨風。楚子使工尹襄問之以弓……

郤至見客,免胄承命曰:‘……臣,治煩去惑者也,是以伏死而争。今治煩去惑,子之力也。敢不盡力?’……

栾針見子重之旌,請曰:‘……敢告不甯君命之辱。’為事之故,敢肅使者。’三肅使者而退。晉韓厥從鄭伯,其禦杜溷羅曰:‘速從之!其禦屢顧,不在馬,可及也。’韓厥曰:‘不可以再辱國君。’乃止。郤至從鄭伯,其右茀翰胡曰:‘諜辂之,餘從之乘,而俘以下。’郤至曰:‘傷國君有刑。’亦止。石首曰:‘衛懿公唯不去其旗,是以敗于熒。’乃内旌于弢中。唐苟謂石首曰:‘子在君側,敗者壹大。我不如子,子以君免,我請止。’乃死。楚師薄于險,叔山冉謂養由基曰:‘雖君有命,為國故,子必射。’乃射,再發,盡殪。叔山冉搏人以投,中車,折轼。晉師乃止。囚楚公子茷。栾針見子重之旌,請曰:‘楚人謂夫旌,子重之麾也,彼其子重也。日臣之使于楚也,子重問晉國之勇,臣對曰:好以衆整。曰:又何如?臣對曰:好以暇。今兩國治戎,行人不使,不可謂整;臨事而食言,不可謂暇。請攝飲焉。’公許之。使行人執榼承飲,造于子重,曰:‘寡君乏使,使針禦持矛,是以不得犒從者,使某攝飲。’子重曰:‘夫子嘗與吾言于楚,必是故也。不亦識乎?’受而飲之,免使者而複鼓。旦而戰,見星未已。子反命軍吏察夷傷,補卒乘,繕甲兵,展車馬,雞鳴而食,唯命是聽。晉人患之。苗贲皇徇曰:‘蒐乘、補卒,秣馬、利兵,修陳、固列,蓐食、申禱,明日複戰!’乃逸楚囚。王聞之,召子反謀。谷陽豎獻飲于子反,子反醉而不能見。王曰:‘天敗楚也夫!餘不可以待。’乃宵遁。晉入楚軍,三日谷。範文子立于戎馬之前,曰:‘君幼,諸臣不佞,何以及此?君其戒之!《周書》曰:惟命不于常。有德之謂。’

其中“騁而左右,何也?”的對話背景,暗含對失控局勢的隱喻。後世以“絶辔”形容主動割舍羁絆、徹底決裂的行為。

來源:《左傳·襄公二十六年》,中華書局點校本。

《左傳》原文參考


三、現代用法與示例


四、權威參考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雖未單列“絶辔”詞條,但“絕”“辔”分釋中均涵蓋其構詞邏輯。

  2.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商務印書館)

    “絕”字釋義第三條:“斷絕,抛棄”,例證引《史記·刺客列傳》:“于是遂誅高漸離,終身不複近諸侯之人。”

  3. 《左傳》注疏(杜預、孔穎達)

    對“騁而左右”的注解隱含對失控狀态的描述,為“絶辔”的意象源頭。


注:因“絶辔”屬生僻古語,現代詞典多不單獨收錄,其釋義需結合構詞法與典籍用例綜合考據。

網絡擴展解釋

“絶辔”是一個較為生僻的中文詞彙,由“絶”(簡體為“絕”)和“辔”組成,其含義需結合字義和語境推測:

  1. 字面解釋

    • 絶:意為“斷絕、停止”,如“絕交”“絕路”。
    • 辔:指駕馭牲口的缰繩,如“馬辔”。
      組合後字面可理解為“斷絕缰繩”,即失去對馬匹或車輛的控制。
  2. 引申含義
    可能用于比喻失控的局勢 或主動放棄掌控,例如:

    • 古代戰争中戰車因缰繩斷裂而無法指揮;
    • 文學中象征對事态發展的無力幹預,或決然脫離某種束縛。
  3. 注意
    該詞未見于常見詞典和文獻,可能是特定領域術語、生造詞或輸入有誤(如“絕辔”或“絕辔之野”)。若提供更多上下文(如出處、使用場景),可進一步分析。

建議:若為學術或文學需求,請核實原文或補充背景信息。

别人正在浏覽...

抱椠變幻不測冰泉不浸潤彩頭出閑力催吐劑蕩産點頭咂嘴地理師都講生耳倕分镳豐上兌下賦歸來歌奏官閣河間畫疆墨守惠鈔回憶回植兼愛無私揃壞膠東大鼓交善嬌細稭秷浄碧康狄課殿卝人轠轳烈性淩獵籬援隴丘魯卮悶氣面闆镆釾目眦泥媳婦怒氣沖天攀染破寒請逆三旌山郡陝洛稍水手高水封帨纓司譯吐納豚鼠相似相溶規則笑面夕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