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脫缰。形容馬奔馳神速。亦用以喻士之俊逸不群。2.傳說中的地名。
1.猶脫缰。形容馬奔馳神速。亦用以喻士之俊逸不群。 唐 孔穎達 《<毛詩正義>序》:“擢秀幹於一時,騁絶轡於千裡。”
2.傳說中的地名。《逸周書·嘗麥》:“ 赤帝 大懾,乃説於 黃帝 ,執 蚩尤 ,殺之於 中冀 ,以甲兵釋怒,用大正順天思序,紀於大帝,用名之曰 絶轡 之野。” 北周 庾信 《周五聲調曲·角調曲一》:“止戈見於 絶轡 之野,稱伐聞於 丹水 之征。”
“絶辔”是一個較為生僻的中文詞彙,由“絶”(簡體為“絕”)和“辔”組成,其含義需結合字義和語境推測:
字面解釋
引申含義
可能用于比喻失控的局勢 或主動放棄掌控,例如:
注意
該詞未見于常見詞典和文獻,可能是特定領域術語、生造詞或輸入有誤(如“絕辔”或“絕辔之野”)。若提供更多上下文(如出處、使用場景),可進一步分析。
建議:若為學術或文學需求,請核實原文或補充背景信息。
《絶辔》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斷絕一切關系,完全隔離。一般用于形容兩個人或物徹底斷絕關系,無法再相互接觸或聯繫。
《絶辔》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糸」(纟)表示與線有關,右邊是「辛」表示辛苦、困難。
它共有16個筆畫,其中「糸」占據4個筆畫,而「辛」占據12個筆畫。
《絶辔》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中國文化。這個詞出自《增廣賢文》中的一則寓言故事,意在表達兩個人之間的關系徹底斷絕,沒有任何交集。
《絶辔》的繁體字為「絕輩」。
《絶辔》的古時候漢字寫法為「絕輩」。
1. 他們從那次争吵開始,徹底絶辔了。
2. 我們的友誼在歲月的沖洗下,漸漸絶辔了。
3. 絕無可能的事情發生了,他們竟然徹底絶辔了。
組詞:絶絕、絶緣、絶交
近義詞:斷絕、割席
反義詞:締結、聯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