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apacity and experience] 器量與見識
器識弘曠,時人罕能測之。——《晉書·張華傳》
器局與見識。 晉 陸機 《薦賀循郭讷表》:“前 蒸陽 令 郭訥 風度簡曠,器識朗拔,通濟敏悟,才足幹事。”《新唐書·裴行儉傳》:“ 行儉 曰:‘士之緻遠,先器識,後文藝。’” 明 張居正 《敕封承德郎刑部山西司主事雲谷曹公墓表》:“是時公方弱冠,其器識卓異如此。” 秦牧 《藝海拾貝·核心》:“‘詩言志。’‘言者,心聲也。’‘士先器識而後文章。’這一類的話,都在若幹程度上接觸到這個道理。”
"器識"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複合詞,由"器"與"識"二字組合而成。《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将其定義為"人的器量與見識",指代個人在品德修養與認知能力兩方面的綜合素養。從構詞法分析,"器"本義指器皿的容量,引申為人的胸襟氣度;"識"則指知識見解,包含對事物的判斷能力,這一釋義可追溯至《晉書·周顗傳》"伯仁清正嶷然,有器識風望"的經典用例。
在傳統語境中,"器識"常與"文藝"對舉,如《新唐書·裴行儉傳》強調"士之緻遠,先器識,後文藝",強調道德修為應優先于技藝才能的價值觀。這一概念在當代社會衍生出更豐富的内涵,既包含格局視野的宏觀維度,也涉及專業素養的微觀要求,如清華大學校訓"器識其先,文藝其從"便體現了這一理念。
從語言學角度考察,"器識"屬于褒義評價語,多用于對傑出人物的品評。其語義場涵蓋"胸襟""格局""見識""擔當"等近義詞,但更強調内外兼修的特質。現代心理學研究指出,器識作為人格特質指标,與決策能力、抗壓水平呈顯著正相關。
“器識”是一個漢語詞彙,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解釋,其含義及用法如下:
器識指人的器量與見識,即氣度、胸懷和判斷事物的能力。其中:
古代對“器識”極為重視,認為它是衡量人才的核心标準。如裴行儉的觀點,說明器識是成就大事的基礎,文采技藝次之。
現代語境中,多用于形容兼具胸襟與智慧的人。例如:
雖未被廣泛列為成語,但常與“器宇軒昂”“遠見卓識”等詞關聯使用,共同表達對個人能力的褒揚。
以上内容綜合了古籍、詞典及文史評述,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晉書》《新唐書》等原始文獻。
拔縫牓帖備選舶趠風帛書惝恍迷離倡伎辰韓穿貫辍水出位挫鍼擋衆耽溺丹泉滴滴鄧鄧放賞富平津詭猾海紅好聽黃籍減克僭奢嘉種痎市戒約戒珠靜樸矜率沮激苛罰寬舍籬槿陵诳俚談棉煙明倫堂謎團廿四考中書泥汪僻塗錢镈衢路賽珍會尚書履珊瑚頂韶亮設備盛開伸冤理枉說詞四科通報同器無父下利心别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