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兩種農具名。後泛指農具。《詩·周頌·臣工》:“命我衆人,庤乃錢鎛。” 鄭玄 箋:“教我庶民,具女田器。” 三國 魏 曹操 《步出夏門行》:“錢鎛停置,農收積場。” 宋 範仲淹 《鑄劍戟為農器賦》:“繇是星陳畎畝之具,日新錢鎛之類。” 明 杜濬 《唐港耕人歌》:“東鄰借錢鎛,西鄰借桔槔。”
(2).借指農事。 宋 王禹偁 《酬種放徵君》詩:“無術鑄五兵,使民興錢鎛。”
“錢镈”是古代農具的合稱,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本義溯源 “錢”原指鏟形農具(類似铫),用于翻土中耕;“镈”為鋤形農具,用于除草松土。二者在《詩經·周頌》中并列出現,反映西周時期農具分工協作的耕作場景。如《臣工》記載:“庤乃錢镈”,鄭玄注為“儲備農具”。
引申擴展
詞義演變 “錢”在戰國後逐漸演變為貨币名稱,但“镈”仍保留農具本義。如《說文解字》釋“錢”為“古田器”,而《錢來之山》網頁指出金屬鑄币流通後,“錢”的農具義被取代。
文學應用 該詞常見于古代農事詩,如明代杜濬“東鄰借錢镈”展現農具借用場景,範仲淹賦文“日新錢镛”則形容農具改良。
錢镈是一個多音字,常用的意思有兩個:一是指古代的貨币形式,二是姓氏。下面将從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等方面介紹。
錢镈的拆分部首是金和片,其中金是指金屬,片是指碎片。錢镈一共有8筆,屬于比較複雜的漢字之一。
錢镈這個詞的來源比較有趣,錢是古代貨币的意思,可以追溯到商代;而镈是用于打擊的器械,用來破除障礙或開拓土地。所以将金錢和镈結合在一起,形成了“錢镈”這個詞。
繁體字中,錢镈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區别。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錢镈有多種寫法,包括篆書、隸書、草書等。每種字體都有其特點和風格。
1. 他一家的姓氏是錢镈,代代相傳。 2. 這件古董是用錢镈做成的。
錢镈可以組成的詞語有:錢財、錢袋、錢币等。
近義詞包括:財富、金錢等。
反義詞包括:貧窮、無錢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