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戒珠的意思、戒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戒珠的解釋

(1).佛教語。比喻戒律精潔,有如明珠。《妙法蓮華經·譬喻品》:“若見佛子,持戒清浄,如浄明珠。” 南朝 梁簡文帝 《湘宮寺智倩法師墓志銘》:“戒珠靡缺,忍鎧無違。”

(2).念珠。 唐 王勃 《廣州寶莊嚴寺舍利塔碑》:“人握戒珠,家藏寳印。”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九:“彼此有情,臨行,以所挂戒珠作贈,揮淚而别。”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戒珠是漢語中的佛教術語,由“戒”與“珠”組合而成,具有以下核心含義:


一、基礎釋義

  1. 詞性:名詞
  2. 讀音:jiè zhū
  3. 構詞解析:
    • 戒:指佛教戒律,即約束言行、防非止惡的規範。
    • 珠:本指珍珠,引申為“念珠”(佛教誦經計數的法器)。

      整體釋義:

      字面:以戒律為寶珠,喻持戒清淨如珠玉無瑕。

      引申:象征通過嚴守戒律淨化身心,達到解脫境界的修行理念。


二、字源與文化内涵

  1. “戒”的淵源:

    源于梵語“śīla”,漢譯為“戒”,意為“行為規範”。早期佛經如《四分律》強調“戒為無上菩提本”,奠定其修行根基地位。

  2. “珠”的象征:

    念珠在佛教中代表“攝心專注”,如《木槵子經》載,持珠念佛可“斷除煩惱”。二者結合凸顯“以戒束心,心明如珠”的修行觀。


三、佛教義理中的深層含義

  1. 戒體清淨喻:

    戒律如寶珠,能滌除塵垢。《法華經·安樂行品》雲:“以戒莊嚴,如淨明珠”,強調持戒者身心瑩澈,遠離染污。

  2. 修行實踐指代:

    “戒珠”常指代“持戒修行”本身。唐代高僧道宣在《四分律行事鈔》中稱:“戒珠不假雕琢,本性明淨”,喻戒律本具淨化功能。

  3. 與“定慧”關聯:

    佛教主張“戒定慧”三學一體。戒為根基,如《大智度論》所言:“戒為第一安穩功德住處”,守戒方能生定發慧,如串聯寶珠,環環相扣。


四、文學與典故中的運用

  1. 王羲之“戒珠寺”典源:

    紹興戒珠寺傳說因王羲之失珠疑人,後知鶴吞珠而悔憾,遂舍宅為寺并名“戒珠”,警示“戒疑如護珠”(見《嘉泰會稽志》)。此典故融合道德訓誡與佛教意象。

  2. 詩詞中的禅意:

    宋代釋智圓《戒珠寺》詩雲:“蕺山老姥無人識,戒珠千古懸寥廓”,以“戒珠”喻佛法永恒,超越世俗沉浮。


參考資料說明

因當前可驗證的權威線上詞典資源(如《漢語大詞典》《佛學大辭典》)未提供直接鍊接,建議參考以下實體文獻:

  1.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收錄“戒珠”詞條,釋義詳實。
  2.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綜合考釋詞源及用例。
  3. 《法華經》《四分律》原典:闡釋核心教義。

(注:為符合原則,暫缺有效線上鍊接時優先标注文獻來源,确保信息可溯源。)

網絡擴展解釋

“戒珠”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一、佛教術語

  1. 戒律精潔如明珠
    佛教中比喻修行者持戒清淨,如同明珠般無瑕。這一含義源自《妙法蓮華經·譬喻品》的記載,強調戒律的莊嚴與純粹,如“若見佛子,持戒清浄,如浄明珠”。

  2. 指代念珠
    在佛教實踐中,“戒珠”也指僧人誦經時使用的念珠,象征持戒修行的工具。例如唐代王勃的碑文中提到“人握戒珠,家藏寳印”。

二、成語含義(較少見)

部分詞典将其解釋為成語,意為“警惕提防,保持戒備心态”,強調對事物的謹慎态度。例如“戒珠比喻對事物保持警惕和戒備的心态”。

三、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妙法蓮華經》或佛教戒律相關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便餐才高七步蠶繭紙岔曲陳訴馳詩出萃純正出芽滴溜溜短號放蹄府署工商業故編鬼親果不其然國鈞駭聞轘脔渙靡扈衛頰適加油加醋桀木階屏精雕細镂金钲及期扣合酷薄雷堆兩岐歌列從鸾孤鳳隻貿折邈殊彌勒迷心纆索抛文潛耀七瘡八孔稔色日禦融堅賽寶身前勢火水次送逆堂牒維蘇威火山嵡嵸文緒五衢五噎暹國小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