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黃籍的意思、黃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黃籍的解釋

晉 代和 南朝 的戶籍冊,用黃紙書寫。後亦泛稱戶籍。《太平禦覽》卷六○六引《晉令》:“郡國諸戶口黃籍,籍皆用一尺二寸劄,已在官役者載名。”《南齊書·虞玩之傳》:“黃籍,民之大6*紀,國之治端。”《資治通鑒·齊高帝建元二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 杜佑 曰:‘黃籍者,戶口版籍也。’” 明 歸有光 《策問》之十二:“今天下編戶不具,黃籍無稽,流冗與土著雜處。”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二編第五章第二節:“ 齊高帝 新建 齊 朝,想整頓黃籍。黃籍是普通民衆的戶口簿,是朝廷征取租稅徭役的根據。”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黃籍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黃籍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戶籍登記制度,特指魏晉南北朝時期(尤其是東晉、南朝)以黃色紙冊登記的正式戶籍,主要用于登記土著居民(舊戶)的人口、土地及賦役情況,是國家征發賦稅和徭役的根本依據。其詳細含義及背景如下:

一、核心定義與性質

黃籍是官府用黃紙書寫的法定戶籍冊,區别于同時期僑居江南的北方流民所使用的臨時性“白籍”。它詳細記錄編戶齊民的姓名、年齡、籍貫、家庭成員、土地財産及社會身份(如士族、庶民),是政府管理人口、征收賦稅、攤派徭役的核心檔案。其名稱源于冊籍的材質顔色,黃紙在當時具有官方文書的權威象征意義。

二、曆史背景與制度演變

  1. 起源:黃籍制度正式确立于東晉。西晉末年的永嘉之亂導緻北方士族大規模南遷,為區分土著居民與僑居的“北人”,東晉政權将本地原有戶籍登記為黃籍,而僑戶則暫錄于白籍。
  2. 功能強化:南朝宋齊時期,黃籍成為國家財政的基石。政府通過定期“土斷”政策(清理戶籍),将部分白籍僑戶納入黃籍管理,擴大稅基。
  3. 衰落:隋朝統一後推行“大索貌閱”,黃籍逐漸被新戶籍制度取代,至唐代完全消亡。

三、登記内容與社會意義

黃籍不僅記錄人口信息,還嚴格區分社會等級:

四、學術考據與文獻佐證

據《說文解字》,“籍”本義為簿冊;而“黃籍”的定名見于《晉令》:“郡國諸戶口,黃籍,籍皆用一尺二寸劄。”南朝沈約在《上言宜校勘籍》中更直言:“黃籍,民之大紀,國之治端”,凸顯其政治重要性。現代學者王仲荦在《魏晉南北朝史》中亦指出,黃籍制度是南朝維持政權運轉的關鍵行政手段。

五、與白籍的區别

特征 黃籍 白籍
登記對象 江南土著居民(舊戶) 北方南遷僑民(暫居身份)
賦役義務 承擔全額賦稅徭役 初期享有減免優待
管理性質 永久性正式戶籍 臨時性過渡戶籍
紙色材質 黃紙 白紙

結論:黃籍作為中古時期的核心戶籍制度,深刻反映了魏晉南北朝社會的人口結構、階級分化與國家治理邏輯。其興衰不僅标志着古代戶籍管理的技術演進,更是理解士族政治與經濟形态的重要窗口。

網絡擴展解釋

黃籍是中國古代戶籍制度中的重要概念,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黃籍是晉代至南朝時期官方使用的戶籍登記冊,因用黃紙書寫而得名。後逐漸演變為戶籍的泛稱,主要記錄民衆的姓名、年齡、服役情況等信息,是朝廷征收賦稅、征發徭役的核心依據。

二、曆史背景與特征

  1. 使用時期
    主要通行于兩晉、南朝(宋齊梁陳)時期,是當時國家治理的重要基礎文件。《南齊書·虞玩之傳》稱其為“民之大紀,國之治端”。

  2. 材質與規格
    戶籍冊采用黃紙書寫,文書尺寸為“一尺二寸劄”(約28厘米),這一規格在《晉令》中有明确規定。

  3. 功能特點

    • 區分身份:黃籍登記普通民衆(“白丁”),與記錄士族信息的“白籍”形成對比。
    • 防僞措施:南朝時期因戶籍造假嚴重,官府曾多次整頓,如齊高帝建元二年(480年)推行“檢籍”政策。

三、學術讨論

關于“黃籍”名稱的由來,主流觀點認為源于書寫材料的顔色,但亦有學者提出需結合當時戶籍管理制度進一步考證(提及相關讨論,但該來源權威性較低,僅供參考)。

四、曆史演變

隨着隋唐推行“輸籍法”等新戶籍制度,黃籍逐漸被其他形式的戶籍文書取代,但其以顔色區分戶籍類别的傳統仍對後世産生影響。


如需了解更詳細的古籍原文或學術争議,可參考《太平禦覽》《南齊書》等文獻,或查閱戶籍制度研究專著。

别人正在浏覽...

傲侮班生長韻麨面澄廓呈現出仇貨刺蹙的彀調角頂珠二蠶二稚梵言泛舟分絃俯躬踾撲伏首貼耳工段長工绮貫澈虹棟戶衞賈郭尖頭木驢僬眇靖室姬易倦極抉擇軍樂隊克忠爛舌頭柳莊翁面容洽熙清明節窮儉三甲傷悼神愁鬼哭神座授藝爽亮刷照死乞白賴死士四時之氣素養胎鰕彈奏套曲騰夷跳高條脫桐華妄執喔咿嚅唲翔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