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歧路,岔道。 漢 賈誼 《新書·審微》:“故 墨子 見衢路而哭之,悲一跬而繆千裡也。”《後漢書·馮衍傳》:“ 楊朱 號乎衢路兮, 墨子 泣乎白絲。” 晉 崔豹 《古今注·問答釋義》:“或謂之表木,以表王者納諫也,亦以表識衢路也。”
(2).道路。《三國志·魏志·管甯傳》:“謹拜章陳情,乞蒙哀省,抑恩聽放,無令骸骨填于衢路。”《資治通鑒·唐高祖武德元年》:“ 密 開 洛口倉 散米,無防守典當者,又無文券,取之者隨意多少;或離倉之後,力不能緻,委棄衢路,自 倉城 至郭門,米厚數寸,為車馬所轥踐。” 清 恽敬 《答來卿》:“如一人獨行,其衢路曲折,皆歷歷可記,隨人行則恍惚也。”
衢路是漢語中表示"道路"的古典詞彙,尤其指四通八達的大路或交通要道。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分析:
本義與字形溯源
"衢"字從"行"(道路)從"瞿"(表聲兼表分岔),《說文解字》釋為:"四達謂之衢",強調道路交彙的特征。如《荀子·勸學》"行衢道者不至",比喻歧路多則難達目标。
核心語義特征
古今用法演變
現代漢語中"衢"多保留于地名(如浙江衢州)、成語(如"通衢廣陌"),而"衢路"作為合成詞,在古籍中更強調道路的公共性與通達性。如《史記·天官書》"市中星衆者實,其虛則衢路無人",反映道路與城市興衰的關聯。
權威辭書釋義
《漢語大詞典》定義為"通往四方的大路"(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現代漢語詞典》标注為書面語詞,釋義"大路;四通八達的道路"(商務印書館,第7版)。
參考文獻來源
“衢路”是漢語中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詞彙,其本義與引申義均與道路相關,具體解析如下:
本義
比喻義
含義 | 語境示例 | 來源文獻 |
---|---|---|
岔道 | 楊朱、墨子典故中的歧路困境 | 《後漢書》《新書》 |
主幹道 | 填骸骨、散米等場景描述 | 《三國志》《資治通鑒》 |
人生抉擇 | 現代用于比喻關鍵選擇(如職業、婚姻) | 查字典釋義 |
“衢”字本身指交叉路口(如“九省通衢”),而“衢路”更強調路徑的複雜性與重要性,類似成語“歧路亡羊”的意象。
哀泣百鬼衆魅白臉奔遁步騎猜懼常綠闊葉落葉闊葉混交林産業政策成緒宸睠稱職悰緖趣使丹醴刀镮點編端平凡生非命豐犧風汛根頭弓兵功率公憲宮雉溝眼寡拉官邸鬼哭神嚎河壖混吣叫噪進饍刻刀空中優勢闚問連殳靈方晽晽眉寸青薠穹爵乞士屈求劬勚肉頭賞激剡客收齒守風守口術數台吏桃偶聽取萬紐于宛然謝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