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牓帖的意思、牓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牓帖的解釋

科舉考試的錄取報單。 宋 劉昌詩 《蘆浦筆記·金花帖子》:“ 唐 進士登第者,主文以黃花牋書其姓名,花押其中,使人持以報之,謂之牓帖。當時稱為金花帖子。”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牓帖(bǎng tiě)是古代科舉制度中的專用術語,指官府發布的考試錄取名單或公告文書。其核心含義包含兩個方面:

  1. 文書形式:指科舉考試後官方張貼的錄取名單或書面通知,常見于院試、鄉試等層級。例如《儒林外史》中“報牓帖的人擠了一屋”,即形容科舉放榜時的場景。
  2. 信息載體:作為公示手段,牓帖需加蓋官印,具有法律效力,内容包含考生姓名、名次及錄取資格,是古代士子獲取功名的重要憑證。

曆史文獻佐證:

《漢語大詞典》将“牓帖”釋為“科舉錄取的報帖”,《辭源》亦注明其與“榜帖”互通,指向“官府文書”性質。現代學者王力在《古代漢語》中強調,牓帖制度體現了科舉選拔的公開性原則。

關聯概念:

例句解析:

《二刻拍案驚奇》卷三:“隻見外面喧嚷,似有報牓帖的”,此處生動再現科舉放榜時考生查名的情景。

(參考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辭源》、中華書局《古代漢語》)

網絡擴展解釋

“牓帖”是一個曆史詞彙,主要與古代科舉制度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1.基本含義

牓帖(拼音:bǎng tiē)指科舉考試中用于公布錄取名單的報單。唐代進士及第後,主考官會用黃花箋書寫考生姓名,并在箋上蓋花押(個人簽名或标記),隨後派人送達考生,稱為“牓帖”。

2.曆史背景

3.文化意義

牓帖不僅是錄取通知,更象征古代士人通過科舉實現階層躍遷的重要憑證,反映了科舉制度在選拔人才和社會地位認定中的作用。

4.現代關聯

該詞現已罕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研究中。如需進一步了解其近義詞、反義詞或用法,可參考《蘆浦筆記》等宋代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包圓兒标垛标枝野鹿彼各筆工常臣成災穿針走線春叢篡立倅然大國主義彫窭反寇風戒耕者有其田畫餅唬答火把節胡思亂量家集講圖賤疴憍矜交賬靜谳卡剌特克敵弓跨街蘭艾難分老繭量角器羅刹女啰飯路心旅币泌丘南戒披服破體字窮孤趨炎附熱繞梁儒林丈人三室缫絲廠膳府折正始端十二重樓柿霜帥繇四禁太學生貪戾逃叛玩笑五茄先事偕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