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不修邊幅 ”。
“不脩邊幅”是一個漢語成語,現多寫作“不修邊幅”,其中“脩”為“修”的古字通假。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馬援傳》,原指不注重衣着的整潔和儀表的修飾,後引申為形容人作風灑脫、不拘小節或生活隨性自然的狀态。具體釋義如下:
字面釋義
“脩”通“修”,意為整理、修飾;“邊幅”原指布帛的邊緣,後比喻人的衣着、容貌。整體指不刻意打理外表細節,如《漢語大詞典》将其解釋為“形容不注意服飾、容貌的整潔”。
文化内涵
該詞在傳統語境中常含褒貶雙重色彩。一方面可表示對儀态禮儀的忽視,如《北史·王罴傳》載“罴性儉率,不修邊幅”;另一方面亦被用于贊賞文人名士超脫世俗的灑脫氣質,如《南史·文學傳》稱蕭恭“不修邊幅,見者皆重其自然”。
近義辨析
需注意與“邋裡邋遢”的區别:“不修邊幅”側重主觀上不刻意修飾,而非客觀上髒亂,如《現代漢語詞典》強調其核心為“不拘生活小節”。例如老舍在《四世同堂》中描寫錢默吟“雖不修邊幅,卻自有一種清高風度”。
參考來源
“不脩邊幅”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他向來不修邊幅,滿頭亂發,穿着隨意。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顔氏家訓》《後漢書》等古籍原文或權威詞典。
按蚊百二倍世兵長出谷道上堤岸颠陷鼎分二程繁靡負疾弗及浮蹤浪迹光麗合于鲎蟲後漢書洄懸活酒儉雕堅固子驕心角子潔身累行計直郡界淚绡肋肢亂放鸾情蘆笳落月屋梁媚術憫兇猊爐迫切锵金怯劣清球輕小青籞缺限屈乏仁明仁悌三樂善罷幹休扇迫省墓生物制品識字順慈司獄瑣語天瑞鐵字衛侍五花判事像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