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笳的意思、蘆笳的詳細解釋
蘆笳的解釋
古代的一種管樂器。以蘆葉為管,管口有哨簧,管面有音孔,下端範銅為喇叭嘴狀,吹時用指啟閉音孔,以調音節。 清 代兵營巡哨多用之。 宋 曾慥 《類說·集韻》:“ 胡 人卷蘆葉而吹,謂之蘆笳。” 元 王逢 《題蔡琰還漢圖》詩:“殘生既免氊裘鬼,哀衷莫盡蘆笳曲。” 明 李東陽 《風雨歎》詩:“ 潼關 以西兵氣多,蘆笳吹塵塵滿河。”
詞語分解
- 蘆的解釋 蘆 ú 〔蘆葦〕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水邊,莖中空,莖可編席,亦可造紙。簡稱“蘆”,如“蘆花”、“蘆根”、“蘆笛”、“蘆席”、“蘆蕩”;亦簡稱“ 姓。葦”,如“蘆叢”、“蘆塘”、“蘆箔”、“蘆蕩”。
- 笳的解釋 笳 ā 〔胡笳〕中國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種樂器,類似笛子。 筆畫數:; 部首:竹;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蘆笳”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吹奏樂器,屬于“笳”類樂器的一種,主要用于北方遊牧民族及古代軍中。其名稱來源于制作材料,“蘆”指蘆葦,“笳”為古代對簧管樂器的泛稱。以下是詳細解釋:
1.定義與起源
- 基本含義:蘆笳是用蘆葦稈、蘆葦葉等材料制成的管樂器,形制較簡單,常被歸類為“胡笳”的一種變體。它起源于北方少數民族,漢代後逐漸傳入中原,成為邊塞文化的重要象征。
- 曆史背景:笳類樂器最早見于漢代文獻,如《後漢書》記載匈奴等遊牧民族使用笳作為軍樂。蘆笳因材料易得,可能為早期笳的常見形制。
2.形制與演奏
- 結構:傳統蘆笳通常由蘆葦管或卷起的蘆葦葉制成,長度較短,無固定音孔,通過調節吹奏力度和口型控制音高。
- 音色特點:音色蒼涼悲怆,適合表現邊塞的荒遠意境。唐代詩人常用“蘆管”“蘆笳”描繪戍邊将士的哀怨,如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中“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3.文化與文學意象
- 邊塞象征:蘆笳與戰争、戍邊生活緊密關聯,成為詩歌中表達離愁别緒的典型意象。例如,清代納蘭性德詞中亦有“蘆笳夜奏,問誰憐壯志”的描寫。
- 民族融合:作為胡漢文化交流的産物,蘆笳體現了古代中原與遊牧民族在音樂上的相互影響。
4.與其他笳類樂器的區别
- 胡笳:廣義的胡笳包括木制、骨制或蘆制的笳,蘆笳特指以蘆葦為材料的類型。東漢蔡文姬《胡笳十八拍》中的“胡笳”可能包含類似蘆笳的形制。
- 後期演變:隋唐後,笳逐漸被更複雜的樂器(如筚篥)取代,蘆笳的使用範圍縮小,多見于邊遠地區或文學創作中。
蘆笳是中國古代音樂與邊塞文化的重要載體,其質樸的材料和悲涼的音色,承載了民族融合的曆史記憶與文人筆下的情感寄托。由于現存實物和詳細記載較少,具體形制與演奏方式仍需結合考古發現進一步考證。
網絡擴展解釋二
蘆笳的意思
《蘆笳》指的是一種古代的竹制樂器,也叫作「箫」。它由長約一尺六寸的蘆葦制成,具有七個音孔,類似于笛子。蘆笳因其悠揚的音色,常被用來伴奏古代舞蹈或器樂演奏。
蘆笳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蘆笳》這個詞由「艹」和「⺶」這兩個部首組成。其中,「艹」表示植物,「⺶」表示竹子。它一共包含了9個筆畫。
蘆笳的來源和繁體
蘆笳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樂器,它源自中國古代音樂藝術。在漢字的繁體字中,蘆笳的「笳」字一般寫作「竈」。
蘆笳的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蘆笳的「蘆」字寫作「蘆」,它表示蘆葦這種植物。而「笳」字寫作「䇂」,表示笛子形狀的樂器。
蘆笳的例句
1. 桃花蘆笳,婷婷而韻之。 (形容音樂聲音優美動聽)
2. 少年演奏蘆笳,吹奏出動人的旋律。
蘆笳的組詞
- 笳音:指蘆笳所發出的音樂聲音。
- 笳箫:指蘆笳和竹笛的統稱。
- 桃花笳:古代曲名,以桃花的美麗配合蘆笳的音樂。
蘆笳的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箫、竹笛、笙
反義詞:弦樂器、打擊樂器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