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父母之喪。 晉 袁宏 《後漢紀·獻帝紀下》:“天子策命 曹操 為公曰:‘朕以不德,少遭憫兇。’”《隋書·恭帝紀》:“襁褓之歲,夙遭憫兇。” 唐 王維 《哭祖六自虛》詩:“憫兇纔稚齒,羸疾至中年。”亦泛指喪亡。 宋 蘇轼 《思子台賦》:“弔 漢武 之暴怒兮,悼 戾園 之憫兇。”
“憫兇”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古典和現代兩個角度綜合解析:
一、基本含義(古典語境)
二、現代引申義
部分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對兇險之事感到同情和關切”,強調對他人不幸遭遇的共情。
三、使用場景
注:該詞屬書面語,日常使用頻率較低,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指向。
《憫兇》一詞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憫”是指憐憫、同情的意思,“兇”表示不幸、惡劣、災禍的含義。因此,整個詞語的意思是對惡劣、不幸情況表達同情或憐憫之情。
根據《漢字源流字典》,憫的部首為心,筆畫數為10;兇的部首為幾,筆畫數為4。
憫兇這個詞來源于《論語·衛靈公》:“子曰:‘先事後得,非禮也;得之不義,患也。’”其中的“得之不義,患也”一句,表示對不義之得的不幸或災禍表示同情和遺憾。
憫兇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憫兇」。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有所不同。關于「憫兇」的古代寫法主要有「憫兇」、「憫兇」和「憫兇」等。
1. 他看到那個流浪漢困苦的樣子,不禁憫兇之心油然而生。
2. 這裡曾經發生過一場火災,每當我經過都感到一陣憫兇之情。
組詞:悲兇、憐憫、慈悲。
近義詞:同情、憐惜。
反義詞:慶幸、喜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