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istory of the Later Han Dynasty] 史書名,南朝宋範晔撰。他以《東現漢紀》為主要依據,采取魏晉以來的各家著《後漢書》的精華,自撰成書,後因罪被處死,“志”未成。北宋時将晉司馬彪所撰的《續漢書》的“志”,并入範晔的《後漢書》、計一百二十卷。唐李賢注《本紀》、《列傳》,南朝梁劉昭注《志》
《後漢書》是中國古代紀傳體斷代史著作,由南朝宋史學家範晔編撰,主要記載東漢王朝(25年-220年)195年的曆史。全書共一百二十卷,分為紀、傳、志三部分,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并稱"前四史",具有重要史學地位。
一、基本定義
作為漢語詞典釋義,《後漢書》特指範晔以《東觀漢記》為基礎,綜合十八家東漢史料編修而成的正史。其名稱中"後"字既指東漢相對西漢的時序關系,也區别于三國時期謝承等人所著的同名史書。
二、編纂背景
範晔于元嘉九年(432年)開始編撰,曆時13年完成紀傳部分。因卷入政治鬥争被處決,十志未及完成,南朝梁劉昭取司馬彪《續漢書》八志補入,形成今本完整體系。
三、内容構成
包含十二帝紀記錄帝王政績,八十列傳記載557位人物事迹,三十志涵蓋禮儀、天文等典章制度。首創《列女傳》《文苑傳》《宦者傳》等類傳體例,對後世史書影響深遠。
四、史學價值
被《四庫全書總目》評為"簡而且周,疏而不漏",其"正一代得失"的著史宗旨,以及骈散相間的文學筆法,使該書兼具史料價值與文學價值。
五、版本流傳
現存最早刻本為北宋淳化五年(994年)監本,現代通行本為中華書局1965年點校本,以南宋紹興本為底本,參校多種善本整理而成。
《後漢書》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紀傳體史書,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後漢書》是記載東漢(25年-220年)曆史的史書,由南朝劉宋時期史學家範晔(398年-445年)編撰,屬于“前四史”之一(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并列)。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篇章或曆史事件,可參考《後漢書》原文或權威曆史研究著作。
百卉測恩黜幽陟明待時單行法襌衣擣衣石典明丁塞炖鍋反脣翻湧豐遂紛雲緪升慣寵故邦衡麓建疵皭白狡扇徑行決征拒守開恩可愕誇慢穬麥闊颡連三接二珑松緑波履險若夷毛嫱眊弱馬餹面陽面子情兒描畫暮子凝精霹空潛玩秦墓竹簡曲腔榮庇乳下三分鐘熱度神龜身基伸腿侍班螫蜂題鳳捅馬蜂窩掀發仙人棗效颦學步脅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