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疾的意思、負疾的詳細解釋
負疾的解釋
抱病。 南朝 宋 鮑照 《園中秋散》詩:“負疾固無豫,晨衿悵已單。” 錢振倫 注:“負疾,猶抱疾也。” 宋 蔡絛 《鐵圍山叢談》卷一:“ 神宗 當甯,已負疾。一日,後苑池水忽沸,且久不已。” 清 龔炜 《巢林筆讀·王廓如》:“君似負疾,遠過不緻勞乎?”
詞語分解
- 負的解釋 負 (負) ù 馱,背(坕 ):負米。負疚。負重。如釋重負。負荊請罪。 擔任:擔負。負責。負累(噄 )。負罪。負荷。忍辱負重。身負重任。 仗恃,依靠:負隅頑抗。自負(自以為了不起)。 遭受:負傷。負屈
- 疾的解釋 疾 í 病,身體不舒適:疾病。目疾。殘疾。諱疾忌醫。 一般的痛苦:疾苦。 疼痛:疾首蹙額。 恨:疾惡如仇。 古同“嫉”,妒忌。 弊病,缺點:“寡人有疾”。 快,迅速:疾步。疾走。疾進。疾馳。疾足先得。
網絡擴展解釋
“負疾”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抱病,即身體患病或承受疾病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 讀音:fù jí
- 詞性:動詞性短語
- 釋義:指身患疾病,或帶病生活。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中,強調疾病對個體的負擔。
二、古籍例證
- 南朝宋·鮑照《園中秋散》詩:“負疾固無豫,晨衿悵已單。”
- 宋代蔡絛《鐵圍山叢談》卷一:“神宗當甯,已負疾。一日,後苑池水忽沸,且久不已。”
- 清代龔炜《巢林筆讀·王廓如》:“君似負疾,遠過不緻勞乎?”
三、使用場景
- 文學描述:多用于詩詞或曆史文獻中,描述人物帶病堅持或因病困擾的狀态。
- 現代延伸: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擴展為“承擔身心苦難”,但此用法缺乏古籍直接支持。
四、注意事項
- 與成語區别:需注意“負疾”并非成語,而是古漢語短語,部分現代解釋可能存在引申。
- 近義詞:抱恙、罹疾。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可參考《鐵圍山叢談》《鮑照詩集》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負疾(fù jí)一詞起源于漢字,具有豐富的内涵。它的拆分部首是貝和疒,貝表示的是財富,疒則表示疾病。字形上,負疾使用了舊時的字形,是「貝」和「疒」的結合。這個詞也有繁體字,即「負疾」。
在古時候,有人用「負疾」來寫這個詞,當時的貝字是寫成「貝」的。而疒旁在古代寫法中是「疒」的字形。
《負疾》通常表示身體上或心理上的不適或不幸,可以指病痛、殘疾或其他不良狀況。下面是一個例句:他一向身體健康,但最近突然負疾了。
該詞的一些組詞包括:負重疾行、負疾扶弱等。其中「負重疾行」表示在負重的情況下行走,形容任務艱巨。而「負疾扶弱」表示幫助病弱或有困難的人。
負疾的近義詞有:疾病、不健康、有病等。相反地,它的反義詞包括:健康、康健、良好等詞語。
總結:負疾指身體或心理方面的不適或不幸,可以用來描述疾病、殘疾等不良狀況。拆分部首是貝和疒,繁體字是「負疾」,古代漢字寫法是「負疾」。在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方面也有許多相關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